当高原上第一缕晨光越过龙羊峡的山峦,给湛蓝的湖面镀上金边时,捕鱼平台的轰鸣声划破了水面的寂静,条条银亮的三文鱼裹着水花跃出水面,尾鳍拍打着甲板,鳞片在晨光里闪着光,连空气里都飘着湖水的清鲜……
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东南一隅,龙羊峡水库如一块澄澈的蓝宝石,静静镶嵌在群山之间。这片平均水深120米、水体常年均温12摄氏度左右的蔚蓝水域,不仅孕育出了鲜嫩肥美的三文鱼,更撑起了国产三文鱼产业的“半壁江山”。
鱼肉的鲜甜、肉质的紧实,从不是偶然的馈赠——每一口高品质的滋味,都源于这片绿水青山的生态滋养,也源于青海民泽龙羊峡生态水殖有限公司(现更名为龙洋知鲜(青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龙洋知鲜)扎根高原十余载,对“从水域到餐桌”全链条品质的极致坚守。这份源于自然、成于匠心的品质,也终于让龙洋知鲜捧回了第五届中国质量奖提名奖的荣光。
龙洋知鲜获得第五届中国质量奖提名奖。
就在前不久,被誉为“中国质量界最高荣誉”的第五届中国质量奖评选结果重磅揭晓。龙洋知鲜和全国七百多家实力企业同台竞技,在堪称“神仙打架”的舞台上脱颖而出,凭借的就是企业独家的“5G+智慧渔业”技术和超严苛的“五化三同”质量管理模式。
何为“五化三同”质量管理模式?据企业质量负责人薛鑫介绍,近年来公司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总结出了“智能化、信息化、标准化、品牌化、国际化”和产品“同线、同标、同质”为核心的“五化三同”质量管理模式,并通过“5G+智慧渔业”数字化赋能,实现质量管理模式的进一步升级,凝练出基于“5G+智慧渔业”的“五化三同”质量管理模式,促进产业链良性循环,引领行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好山好水出好鱼”,要将这条“好鱼”快速送到世界各地的餐桌上,离不开5G技术的助力。在龙洋知鲜,记者通过智慧养殖管理平台看到了这条鱼从孵化、育苗、幼鱼到成鱼的全过程。
“从只有针尖大小的小鱼苗到重达6公斤成鱼,三文鱼的养殖周期约为3年,这整个过程中构建起三文鱼全生长周期的科学管理体系,其养殖技术与生产加工设备均严格对标国际先进标准。”薛鑫介绍,2012年,龙洋知鲜便引进了亚洲首个、世界领先的AKVA数智远程投饵平台,从降温捕捞平台、水下数智科技、5G基站到全自动生产包装流水线,逐步实现养殖设备的自动化、数智化、现代化。
图为网箱里养殖的三文鱼。
站在龙洋知鲜的智能投喂平台上眺望,383平方公里的龙羊峡水库如同一面澄澈的蓝色绸缎,铺展在群山之间,两百多个圆形网箱、一条条蜿蜒的投喂输送带尽收眼底。从定点投喂的精准把控到捕捞环节的智能监测,养殖全程的每一个步骤,都被科技赋能,尽显现代化生产的硬核实力。
图为企业通过智能投喂平台进行投喂。
“5G+智慧渔业让养殖全程像开了‘实时监控’,龙羊峡水库的水温、水质,还有每条三文鱼的生长状态,智能设备24小时盯着,精准调控到最佳环境。就像给每条鱼配了‘专属健康管家’”。养殖技术中心运营部部长李明瑞告诉记者。
李明瑞还道出了这条鱼好吃的关键。“欧洲有机标准为10公斤/立方米,而龙洋知鲜养殖密度最高仅为5公斤/立方米,仅为欧洲有机标准的二分之一。低密度养殖既能降低鱼类疾病风险,又能为三文鱼提供充足活动空间,造就三文鱼紧实肉质与鲜甜口感。”
“能拿下第五届中国质量奖提名奖,我们既自豪又荣幸,这份荣誉极具含金量,既是全国水产业里独一份的认可,也是三文鱼行业中唯一获此殊荣的企业。同时这也是一份责任和激励,作为行业龙头企业,公司一直将食品安全和质量作为企业的生命线,同时致力于推动行业生态从‘食品安全’向‘高质量’进化,让高质量国产三文鱼走进更多中国家庭,让‘青海名片’在质量舞台上更出彩。”据龙洋知鲜常务副总经理罗方介绍。
从高原深处的网箱到世界各地餐桌,三文鱼的每一个“成长步骤”都不含糊,也正是因为政企协同、技术攻坚、品控坚守与市场认可的“品质闭环”,成就了今日这份“国字号”荣誉。
借力龙羊峡的绿水青山优势,龙洋知鲜以科技赋能筑牢养殖根基,如今已建成200多个标准化网箱,全流程质量把控守护产品品质。近1.5万吨三文鱼从这里启程,不仅稳稳占据国内超50%的市场份额、走进全国40多个城市,更凭借97%的出口份额,让这条鱼,一路游向了更远的天地。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孙海玲 王婉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