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种玉米单产测产现在开始!”日前,在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洪祥镇天泉村的千亩制种玉米示范基地,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所负责人一声令下,专家组立即开始定点取样、脱粒、称鲜重、测水分、等现场测产工作……
农业科学院专家们正在给制种玉米样本测量水分。周桐 摄
金秋时节,地处河西走廊的武威、张掖等地的制种玉米迎来收获季,满眼金黄的田间,株株玉米秆壮穗齐,一派丰收景象。当日,为促进河西制种玉米增产增效,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所联合省种子总站、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在武威、张掖举行河西制种玉米单产及种子活力提升技术规模化应用观摩研讨会,与会代表们先后走进武威市凉州区、张掖市甘州区,实地观察制种玉米密植单产提升技术示范及不同制种组合增密试验、富硒玉米种子生产及高效节水、生物降解膜等多项技术集成模式应用情况,并对两地千亩示范区及增密试验进行了测产。
制种玉米单产测产现场。周桐 摄
经过现场测产、观摩,专家们一致认为,根据制种玉米母本耐密性及熟性差异,合理增密并与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集成应用,将显著提高河西制种玉米单产水平及制种企业和农民的效益。现场初步测产结果显示,在现有制种玉米种植密度的基础上,亩增600—1300株母本植株,亩均可增产80—150公斤,增产率达23%-29%;示范田亩产最高达701.4公斤!
“这一数据,为制种玉米密植单产提升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撑。”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樊廷录说,种子是粮食安全的根基,提高玉米种子产量是夯实种业安全的重要保障。作为全国重要的杂交玉米制种基地,河西走廊玉米种子产量占据全国玉米制种的“半壁江山”。
为赋能玉米制种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打好种业翻身仗,2022年以来,省农业科学院联合张掖、武威两市的农业科学研究院,针对制种玉米产量低、种植密度低、种植成本高、机械化程度低和株型紧凑耐密程度不同等问题,探索采取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高度融合等方式,以提高大面积之中玉米单产及效益为研究目标,深入研究不同母本密度群体大小对不同基因型制种玉米组合单产提升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团队重点围绕玉米制种产量与活力协同提升、水资源高效利用、富硒玉米开发等关键问题展开了系统研究。”
制种玉米密植增产技术示范。周桐 摄
“我们设置了从每亩4500株到12000株的不同密度梯度,系统分析密植结构变化对产量的影响。”站在制种玉米示范基地的田间,武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副所长陈丽萍指着金黄的玉米果穗说,“这个组合在亩增1300株的情况下,穗位整齐、籽粒饱满,田间表现较好,接下来,我们会进行下一步实验、研究。”
科技创新既是促进制种玉米单产提升的关键支撑,也是促农增收的重要驱动力。在张掖市甘州区明永镇,6.85万亩制种面积占全镇耕地的 90.5%,今年产值预计达2.58亿元。
观摩测产现场。周桐 摄
“光我们组就种了上千亩制种玉米,制种企业全程开展技术指导,产量稳、价格好,大伙儿越种越有信心。”武威凉州区洪祥镇天泉村12组组长王大年乐呵呵地说。
村民王特年也接过话茬说:“年纪大了不好外出找活干,现在在家种地还能挣钱。我们村和好几个制种企业合作,种业公司提供种子,年底收获了,每亩地产量能到1000公斤以上,一亩地能挣3500元。种植制种玉米比商品玉米收入要高些,每斤能多挣快1元。”
在科技创新促进玉米制种单产提升技术落地的过程中,制种企业也扮演着关键角色。张掖甘州区大满镇汤家什村的千亩制种玉米示范基地里,甘肃中垦玉种业有限公司生产负责人刘鹏说:“我们推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从整地、播种、去雄到收获,全程派技术员跟踪指导,就是要让农户放心种、种得好。”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鲁明 见习记者 周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