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是粤港澳大湾区首次联合承办的全国性大型综合体育赛事,比赛项目分布在粤港澳大湾区19个城市,开创了“多中心、分布式”的办赛新模式,本届全运会还首次不新建大型场馆,首次设置跨境赛事项目。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十九个赛区,人员、物资等要素高速便捷流动,本届全运会将向世界展示了“一国两制”在体育领域的生动实践。
跨境比赛无感通关 湾区融合“加速度”

本届全运会首次由广东、香港、澳门三地联合承办,这是全运会办赛史上的创新实践,三地通过常态化沟通联络机制,确保办赛更加顺畅、高效。本届全运会首次设置了跨境赛事项目,其中,在粤港澳公路自行车赛中,通过人脸识别、前置查验等技术手段,运动员在约230公里的赛道上可以6次无间断地通过港珠澳大桥三地口岸,享受“不踩刹车”的无感通关体验。深港马拉松赛也实现了运动员在深圳湾大桥上顺畅通关。


十五运会组委会副主任 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 李静:我们首创“前置查验、封闭运作、无感通关”新模式,总结探索“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规三地”新举措,破解在不同体系下人员、物资、信息等关键要素高效便捷流动的难题,为大湾区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的融合发展积累了宝贵的“全运经验”。

首次举办跨境比赛 各地民众充满期待
这一粤港澳三地首次联合承办的大型体育赛事带动赛场内外热情高涨,粤港澳大湾区各地市民对家门口的全运会充满期待。

佛山市民:非常期待舞龙舞狮比赛,因为佛山本来就是龙狮文化名城,这一次比赛可以看到不同地方的醒狮神韵。
广州市民:大家千万一定要关注三地自行车比赛。大湾区的发展,我觉得,体育是一个非常好的桥梁。
澳门市民:对于我来说最期待的就是乒乓球项目了,不仅可以让我们近距离感受顶尖选手的对决,更重要的是,这样高水平的比赛能够激发本地市民对于乒乓球的热情。加油!
多项改革创新 绿色低碳降低办赛成本


本届全运会延续此前的改革举措,不公布各代表团金牌、奖牌和总分排名,同时扩容群众赛事,设23个大项166个小项,比往届大幅增加。十五运优化场馆利用,90%以上竞赛场馆利用现有场馆改造升级,在全运会史上首次实现不新建大型场馆,有效降低了办赛成本,光伏发电实现场馆“自发自用”,绿色简约贯穿办赛始终。

首都体育学院管理与传播学院院长 王庆伟:这些改革创新举措为粤港澳全运会注入了新的活力,助力粤港澳携手向世界讲好湾区故事、中国故事,为粤港澳大湾区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融合发展积累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