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末的津城,寒意渐浓。在天津市宁河区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水面上,一群群白琵鹭或低头觅食,或悠然休憩,同一片水域不远处,一大群东方白鹳或单足静立观察环境,或细心梳理羽翼。这些远道而来的候鸟与周围的芦苇、树林倒影构成了一幅灵动和谐的生态画卷。
作为候鸟南迁路线上的重要中转站和庇护所,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每年都会迎来大批迁徙候鸟。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管委会主任田秀静介绍,管委会监测数据显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的先头部队10月初就已经抵达七里海湿地,比去年提前近10天,成为今年候鸟迁徙的“排头兵”;往年过境达1500余只的白琵鹭,今年数量翻倍至3000余只。目前,七里海湿地已集聚 26 万余只候鸟,涵盖308种,较历史同期大幅提升,创下历史新高。预计今年迁徙候鸟总数将突破60万只,实现“种群规模”与“物种多样性”双重突破。这不仅反映出北方气候的变化趋势,更体现出七里海湿地在候鸟迁徙路线中的关键地位,已成为珍稀候鸟信赖的栖息地。近日,13只经专业救助康复的候鸟也在七里海湿地振翅重返蓝天。“这些候鸟都是市民在迁徙季的时候发现它们受伤了,送到咱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经过救护中心专业人员的饲养和野外驯化,它们已经达到放飞标准。待它们熟悉环境后,将陆续汇入七里海湿地内26万余只候鸟的大家庭。”天津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高级农艺师刘洋说。
为了确保迁徙候鸟在湿地安全栖息、觅食,七里海管委会启动专项保障措施。根据季节变化规律和鸟类迁徙情况,科学合理增补或降低水位。联合区水务局向七里海西海、东海分别补水约2781万方和1020万方,用充足水源为候鸟打造舒适的停歇补给环境。同时,湿地依托生物多样性监测平台,实时追踪监测候鸟种群变化、迁徙动态,确保每一批候鸟都能安全栖息。除了优化栖息环境,管委会还贴心地为候鸟准备了“自助大餐”。18余吨规格为12厘米的鲫鱼被投入湿地。鲫鱼是大多数鸟类爱吃的食物,而12厘米的鲫鱼是多种候鸟的“适口食物”,能满足不同鸟类的进食需求。据了解,今年累计投放量达33余吨,可以有效丰富候鸟的“菜篮子”,帮助它们积蓄充足能量,继续南飞旅程。守护候鸟,更离不开严密的安全防线。如今在七里海,无人机与地面巡护力量紧密配合,构建起“人机协同、空地互补”的立体巡护网络。这一湿地智慧化立体巡护监测体系,大幅提升了对非法捕猎、惊扰鸟类等行为的发现与处置效率,全力守护着候鸟迁徙的“生命线”,让七里海湿地成为候鸟信赖的中途家园。“七里海管委会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聚焦生态修复、功能提升、长效管护三大维度,系统性推进保护工作。通过实施水源调蓄、苇海修复等生态保护修复‘十大工程’,有力改善湿地生态环境、增强湿地生态功能。借助无人机与生物多样性监测平台实现‘人机协同、空地互补’的湿地智慧化立体巡护监测体系建设,有效提升了保护区的科研和管理能力。”七里海管委会副主任陈兆睿说。
作者:农民日报全媒体记者 缪翼 林单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