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实现脱贫攻坚后,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近年来,甘肃省渭源县以“组团片区化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为抓手,打破壁垒联片布局、整合资源互融共补,推动“组织联建、产业联培、治理联抓、要素联动”,在陇中大地上书写了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壮美画卷。
组织联建:从“单打独斗”到“组团发展”
如何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进乡村振兴的发展动能?渭源县以“组团片区化”实践成果给出了答案。
“面对资源分散、产业同质、发展不平衡等突出问题,我们按照地域相邻、产业相近、人缘相亲、资源相聚原则,通过党组织联建共建,以党建协同发展机制有效破解各村‘单打独斗’难题,以组织融合联通资源、连片发展。”渭源县委组织部负责同志介绍,通过科学划分南部、中部、北部三大片区,构建起以产业链党组织为核心,文旅、农业、交通等部门党组织牵头引领,“链主”企业、合作社、党员大户等协同发力的“1+5+N”党建联建组织体系。
组团片区化党建引领不是地理空间上党组织的简单联建共建,而是一场深刻的党建引领乡村发展的范式变革,其核心是通过打破行政壁垒,将相邻村庄串联成片,形成规划一体、产业联动、资源共享、治理协同的融合发展单元。
“我们定期召开片区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会议,共同商讨片区发展大计,研究解决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重大问题。”渭源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蒲永亮介绍道,“通过这种定期的沟通协调机制,我们能够及时整合片区内各村的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产业联培:从“资源分散”到“产业集聚”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如何改变乡村产业“小、散、弱”的局面?渭源县锚定“农业优先型”和“文旅赋能型”发展定位,围绕“药薯畜菜”产业,打破行政区划界限,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推动特色产业“多点开花”。
作为“中国党参之乡”和“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渭源县以片区集中、链式裂变锻造产业升级,南部片区形成“中药材+马铃薯”双轮驱动的现代农业示范带;中部片区建成渭河川塬现代农业示范园;北部片区形成草畜一体化示范区。通过片区化布局、链条式发展,推动特色产业从“单村种植”向“连片开发”转变,从“分散经营”向“集群发展”跃升,蹚出了一条乡村产业振兴的新路子。
走进锹峪镇高原夏菜产业园,草莓种植基地清甜沁脾,蔬菜基地绿意盎然,庭院式民宿散落山野,写生基地墨韵飘香。产业园“采摘体验+乡村民宿”的模式吸引游客5.7万人次,带动消费1400余万元,奏响了乡村振兴的奋进曲。
“片区化不是简单的‘拉郎配’,而是要让各村的农业资源、文旅资源真正‘抱成团’、拧成‘一股绳’,形成1+1>2”的聚合效应。渭源县锹峪镇党委书记燕祥表示。
农文旅融合的路径因“联”而兴。田家河乡元古堆村、会川镇罗家磨村等8个村跨村联建共建,形成了“一核七星”乡村旅游发展格局。元古堆村党总支书记董建新说:“今年国庆假期,元古堆村旅游人数突破10万人次,拉动消费4300多万元,带动群众人均增收2600元。”
这一成绩的背后,是渭源县创新“文旅+康养”“文旅+研学”等业态,通过片区联动、市场化运营等机制探索“共富”的创新实践。预计到今年底,南部农文旅融合片区8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总量将突破650万元,村均突破80万元,增速达20%以上。
治理联抓:从“离散运行”到“融合共进”
乡村全面振兴,既要产业兴旺,更要治理有效、乡风文明。渭源县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五治”融合,开发建设基层治理智慧平台和“渭民解忧”微信小程序,以数智思维破解基层治理难题,有效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实现从“治理”到“善治”的跨越。
走进渭源县智慧城市指挥中心,各类数据在智慧大屏上跳动,这是全县智慧城市建设的“数字驾驶舱”,也是集数据集成共享、实时更新、智能分析、辅助决策于一体的基层治理智慧管理平台。“网格员可以通过‘渭民解忧’微信小程序一键排查矛盾纠纷,群众可以一键上报诉求建议和风险隐患,实现了基层治理事项的指尖通办。”县委社会工作部负责同志介绍,今年以来,通过基层治理智慧平台上报“一键排查”1136件,“一键诉求”786件,“一键报急”170件,已办结2078件,办结率和满意率均在99%以上。
人居环境整治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工程。今年以来,渭源县着眼破解传统环卫模式效率低、监管难、易反弹和群众参与度不高等现实困境,扎实推进“垃圾革命”,以智能生态环卫一体化撬动乡村人居环境治理,探索形成了“政府主导+市场化运营”新模式,初步实现了“低投入可持续、智慧化高效能、片区化共治理、小网格大联动”的常态长效治理。
乡村振兴不仅要靓“面子”,更要实“里子”。田家河乡创新推行“民事你来说我来办”机制,通过“村民议事会”“庭院议事会”收集群众意见,将闲置农房改造、文旅设施维护、环境卫生整治等民生事项纳入片区治理清单,推动基层治理资源下沉、力量下沉,高效办理民生诉求 件,帮办民生实事 项,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持续上升。
“参与移风易俗宣传得5分,简办红白事得10分,积分能换油盐、兑农资、享优惠。”路园镇盛家坪村党支部书记马蕊说,“道德银行”的“小积分”撬动了基层“大治理”,成了推动乡风文明的“新时尚”。
如今,走在渭源县乡村,大操大办红白喜事的少了,邻里互助的暖心事多了;攀比炫富的声音淡了,勤俭持家的风气浓了……文明新风像春风一样吹遍乡土,也为乡村振兴铺就了一条精神“坦途”。
要素联动:从“各自为战”到“协同共赢”
如何破解农村“空心化”、资源“碎片化”、产业“小散弱”,是推进乡村振兴最大课题。渭源县以要素联动为突破口,通过盘活土地、资金、人才、技术等关键要素,推动各类资源合理配置、问题高效解决。截至目前,全县3个片区累计梳理工作清单126项,谋划片区发展项目83个、产业发展项目47个,计划总投资2.3亿元,涵盖基础设施提升、产业培育、环境整治等方面,一批批打基础、利长远的项目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渭源县抢抓中央定点帮扶、东西部协作和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组团式”帮扶有利机遇,建立“引、育、用、留”全链条人才培养机制,通过“校地合作”“村联村互助”等模式,协同发展、互促互进,为乡村振兴发展凝聚创新动力和智力。
“通过组团片区化推动100余名人才结对服务40个项目,带动培育‘新农人’340余名,跨村储备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13名,后备村干部28名。让各类人才成为驱动乡村发展的强大引擎。”渭源县委人才服务中心主任魏彩云告诉记者,通过建立动态更新、资源共享的片区人才信息库和需求清单,建设人才服务平台,实现了人才供需的精准对接,让人才在乡村振兴中找到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组团片区化的核心目的是让发展红利公平共享,让更多发展成果惠及群众,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乡村旅游片区充分利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引入专业化乡村运营企业,通过吸引社会投资、乡村合伙人融资等方式,打造研学教育型、乡村体验型、中医康养型等民宿“新业态”,通过建立运营利润“721”分配机制,让每个业态村都尝到抱团发展的“甜头”,形成了“共建共享、越联越强”的良性循环。
山水万程,步履不停;笃志前行,虽远必达。从渭水源头的潺潺清流到首阳山的文脉绵延,从元古堆的欢歌笑语到罗家磨的民宿新颜,组团片区化正引领渭源大地经历一场发展方式、治理模式与人民生活的美丽蝶变。这蝶变,织就的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锦绣图景;这蝶变,涵养的是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和谐氛围;这蝶变,夯实的是生活富裕、日子红火的幸福根基。
作者:徐国民 农民日报全媒体记者 鲁明 周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