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
当前位置:新闻 > 农业 > 正文
何以中国·越山向海踏千澜 | 宁夏“紫色名片”的生态密码
2025-11-23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眼前这片葡萄园,竟曾是满目疮痍的废弃矿坑!”近日,在“何以中国·越山向海踏千澜”网络主题采风活动组织下,记者走进贺兰山下的志辉源石酒庄,亲眼见证了这片土地从矿坑废墟到葡萄绿洲的蜕变,解锁了宁夏葡萄酒产业背后的生态密码。

废弃矿坑改造后的绿洲。

贺兰山东麓,北纬38度,这片业界公认的酿酒葡萄“黄金产区”,不仅造就了宁夏的“紫色名片”,更书写着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的双赢故事。站在曾经的矿坑之上,如今满目葱茏的葡萄园向采访团无声诉说着这场绿色变革。

“酒庄建在废弃采砂场内,把绿色环保理念融入一草一木之中。”经过数十年植树造林,昔日的矿坑已变成绿树成荫的生态酒庄。建筑采用近2万吨戈壁滩卵石建造,内部巧妙利用废弃材料装饰,整个酒庄本身就是生态环保的生动展示。

生态修复的“绿色答卷”背后,更有科技赋能的强劲支撑。“我们在葡萄园布设了上百个传感器,能精准监测环境指标,实现科学灌溉和施肥。”技术人员介绍,这套智慧农业系统在提升葡萄品质的同时,大幅降低了水资源消耗。

酒庄内的酿酒桶。

走进恒温恒湿的酒窖,酿酒师乔静向记者演示陈酿过程:“不同材质的橡木桶赋予葡萄酒不同的风味。”在一排排橡木桶间,采访团感受到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交融。

这场绿色变革更深层的意义,在于为当地百姓生活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改变。村民们依托葡萄种植、酿酒和旅游等产业,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葡萄采摘全部采用人工,既保证品质,又解决就业。”一位当地员工感慨,“最忙时每天用工约700人,都是附近农民。我亲眼见证家乡三十年巨变,如今环境好、收入稳,幸福指数特别高!”据统计,当地村民收入的三分之一来自葡萄酒产业。这片曾经的荒芜之地,已成为带动就业、促进增收的“紫色引擎”。

酒庄内的葡萄园。

对于未来,酒庄负责人袁园表示将继续深化“矿坑修复+葡萄种植+生态旅游”的融合模式,让更多人在品味宁夏葡萄酒的同时,感受生态修复带来的美好。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宁夏贺兰山东麓产区酿酒葡萄基地达60.6万亩,占全国近40%,年产葡萄酒1.4亿瓶,占国产酒庄酒总量的近50%,稳居全国首位。

酒庄展示柜上的葡萄酒。

“从废弃矿坑到美丽酒庄,这里是宁夏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采访团成员刘远感叹。随着越来越多人了解并认可宁夏葡萄酒,中国葡萄酒“当惊世界殊”的紫色梦想,正在贺兰山下绽放出愈加夺目的光彩。

作者:农民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国凤 李盎

统一服务邮件|Unified Service Email:chinanewsonline@yeah.net
Copyright@中国通讯社(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