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立足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求和教师专业化成长,历经18年探索实践,成功构建了“发展任务引领、柔性精准供给”职业院校教师职后培养体系。该体系以教师教学胜任力提升为核心,有效破解教师培训中的学用脱节、碎片化、形式化等难题,为新时代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胜任力提升提供系统解决方案。

“发展任务引领、柔性精准供给”教师职后培养体系
打破传统局限,构建教师教学胜任力进阶模型
该体系针对传统教师培训存在的碎片化等问题,提出“职后系统培养”新理念,让老师们“入职”即“入学”,边从事教学工作,边上一个“职后培养专业”,将教师培养体系视为一个“专业”进行系统建设。
基于发展阶段理论,将教师职业发展科学划分为“入职期-发展期-骨干期-带头人期-专家期”五个阶段;对标践行教育家精神的专家型教师,构建包含师德师风、教学能力、专业能力、研究能力、数智素养五个能力维度的教师教学胜任力模型;基于发展任务理论,通过调研确定不同能力维度、不同发展阶段的19项发展任务,形成“发展阶段、能力维度、发展任务”三位一体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胜任力进阶模型,为职后培养体系构建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依据。

“三位一体、五阶五维”教学胜任力进阶模型
创新培养路径,打造任务结构课程体系
基于教学胜任力进阶模型,运用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法,对应19项发展任务设置了23门工作坊培训课程,形成“任务结构”教师培训课程体系。每门培训课程都围绕教师真实工作场景中的挑战性任务展开,实现“学一课、成一事”。
在培训内容设计上,研发团队深入分析每项发展任务,结合教学领域国际前沿研究成果,开发“问题解决导向”的培训内容。同时,自主开发了《基于四元教学设计的课程开发工作坊》《基于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法的课程体系开发工作坊》《基于学习科学的教学设计》等9个教学法培训项目,形成“职业教育实用系统方法系列培训项目”,弥补职业院校教师教学法知识缺失,助力专家型教师培育。

“任务结构、问题导向”工作坊培训课程
该体系创新实践“任务驱动、认知迭代”培训模式,基于成人学习理论和认知学徒制,让参训教师带着实际任务参加培训,边学习方法边完成任务。培训过程中按小组配备培训师,提供“全程伴随”指导,创设“呈现初始认知-解决认知冲突-促进认知重构-应用固化认知”的认知迭代情境,促进教师对所学系统方法的深层次理解和实践应用。

“任务驱动、认知迭代”培训模式
建立柔性机制,实现精准化个性支持
为解决规模化培训与个性化发展的矛盾,学校创建了“精准推送、一人一案”柔性运行机制。设立“学期自选”“成果替代”“碎片化补学”等弹性制度,支持线上线下融合学习。建设教师发展咨询智能体,基于教师教学胜任力“数字画像”,指导教师制定个性化成长方案。
在保障条件建设方面,学校培育“精研究、善引导、长创设”的培训师团队,构建“学用研”一体化培训师培育机制和“全程伴随”指导机制。开发支持5A泛在学习的线上工作坊和“教学法学习社区”,形成“正向激励+反向约束”相结合的激励制度,持续激发教师发展内生动力。
成效显著,培养范式获广泛认可
该体系实践6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学校教师人均参加12门培训课程,参与度达100%;获教师教学能力比赛国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获全国高校教师创新大赛国赛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全国总决赛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赛道金奖1项;省级教学比赛获奖81项,获奖教师占专任教师的26%;入选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3个,省级教师创新团队4个,河北省高校黄大年式团队2个;国家级课程思政团队1个、教学名师8人;教育部新时代职业学校名师(名匠)培养对象1人。
培养范式获得认可。近两年,《中国教育报》刊发三篇报道,解析师资培养的创新范式。相关案例入选教育部职业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国家级典型案例,并入编《2022年职业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典型案例集》。
持续深化创新,贡献职教教师发展方案
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将继续深化教师职后培养体系创新,完善“发展任务引领、柔性精准供给”培养模式,拓展课程资源,优化运行机制。同时将进一步加强与兄弟院校的合作,推动教师培养模式的广泛应用,为全国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可借鉴、可推广的实践方案。
学校将牢记“强教必先强师”的使命担当,持续通过系统化的教师培养体系创新,引导广大教师争做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者、推动者,为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职业教育教师队伍、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供稿: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教育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中心 刘庆华 和彦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