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酒圈与投资圈被一则消息震动,贵州无忧酒业收到来自仁怀市人民法院共6份连续执行文书,执行标的总额高达6255.51万元。曾以高回报、预售模式迅速扩张的“无忧酒业”陷入兑付危机,大量投资者的本金与承诺收益无法提取,员工声讨公司拖欠工资,一场以“酒”为载体的击鼓传花游戏,似乎走到了终点。
无忧酒业陷资金链危机
据悉,贵州省遵义市仁怀市人民法院于2025年11月21日立案,并向贵州无忧酒业(集团)有限公司一连发出6份连续的执行文书,执行标的合计6255.51万元。随后,这则信息将无忧酒业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尽管无忧酒业相关负责人对外回应称“公司基本面没变”,但却未对被执行的具体原因作出任何解释,市场的疑虑进一步加剧。实际上无忧酒业的资金危机已波及其内部运营的员工,有贵州酒商向网易财经透露,“无忧有三个多月未发工资了,去年的超标奖也没拿到。”
细究之下,危机的伏笔早已埋下。天眼查数据显示,无忧酒业的控股股东,贵州嘉健实业有限公司,早在2023年就已将其持有的无忧酒业80.5%的股权全部出质,出质数额高达1.74亿元。据了解,股权出质通常是企业寻求融资贷款的信号,但若债务到期无法清偿,被出质的股权便面临被处置的风险。由此可见,无忧酒业体系内的资金压力并非一日之寒。
更直接的预警信号来自税务领域。据公开的税务信息,无忧酒业在2025年第二季度,欠缴城市维护建设税、消费税、增值税等八项税种,当期新欠金额合计就已达2411.71万元。此次6255万元的执行款项,与之前的欠税问题叠加,均指向企业现金流枯竭的境况。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危机爆发前夕,无忧酒业在市场层面仍表现得“雄心勃勃”。2025年6月,其高调主办“无忧价值生态论坛”,宣布“打造厂商命运共同体”,并计划三年累计投放30亿进行品牌建设。
这家曾以“茅台镇第二传奇”为愿景、高调进军山东广东市场的企业,从高调招商到资金链断裂,仅用了不到两年时间。
“预售+金融化”模式陷阱
无忧酒业的核心模式可概括为“预售+金融化”,表面是酒品交易,实则为资本游戏。
据了解,该模式的第一步,是以“保值增值”为名,行高回报诱惑。投资者通过无忧酒业的平台或渠道,认购其指定的酱香型白酒产品。公司向投资者承诺,在约定的期限(如一年)后,会以高于认购价的价格进行回购,并支付一笔不菲的“收益”。尽管未在公开渠道明确宣传具体收益率,但其“保值回购”及打造“厂商命运共同体”的承诺,营造了一种“稳赚不赔”的高收益预期。这种远超正常商品贸易利润水平的承诺,成为了吸引资金流入的第一块磁石。
模式的第二步,是酒品“证券化”的空转。一个关键的特征是,绝大多数投资者在认购后,并不会选择实际提货。酒品本身脱离了其作为消费品的饮用价值,蜕变成了一张“权益凭证”,在公司的内部交易平台或系统中,体现为一串不断上涨的数字。酒不再是酒,而成了一种纯粹的金融投机标的。
这套模式能够持续运转的前提,在于借新还旧的循环。它高度依赖于必须有源源不断的新资金涌入,用后来者的投资款,去支付早期投资者的本金和高额收益。“这本质上与历史上所有的庞氏骗局和金字塔骗局如出一辙。只要销售增速能覆盖兑付压力,这个击鼓传花的游戏就能继续下去。”有业内人士表示。
然而,2023年下半年以来,宏观环境变化、酱酒热退潮以及监管风声趋紧,多重因素叠加,导致无忧酒业的新增资金流入锐减。其脆弱的资金链再也无法支撑这场需要永动输入的游戏,无法兑现的回购承诺,最终成为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与此同时,这种模式导致了产品价值的严重背离。有业内人士指出,酱香酒固然有陈年增值的属性,但其前提是建立在坚实的品牌价值、过硬的品质和真实的消费市场基础之上。而无忧酒业通过金融化操作,将其产品价格在短时间内炒作到远高于其实际市场价值和品牌溢价的程度,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价格泡沫。当泡沫破裂,这些酒在公开市场上的实际价值,远不足以支撑其承诺的高额回购价。
更为关键的是,此类模式游走在监管盲区与信任滥用的灰色地带。它打着“商品预售”、“保值回购”的旗号,规避了金融产品所必须的严格监管和牌照要求。业内人士表,该模式巧妙地利用了中国消费者对酱酒,特别是对茅台镇酱酒的特殊情感和投资信仰,精心构建了一种“稳赚不赔”的虚假信任,从而吸引了大量非专业投资者入场。最终,当信任耗尽,崩塌便随之而来。
战略迷思与行业退潮下的生存困境
除了商业模式的缺陷,无忧酒业在战略层面的几次关键抉择,同样加速了其困境的到来。在一个错误的时间点,选择了一条激进的道路,使其在行业寒冬中率先触礁。
逆势扩张的冒进策略早已埋下隐患。2025年,当整个白酒行业都在“主动降速”、“收缩战线”、“渠道纾困”时,无忧酒业却反其道而行之。它高调启动“无忧生态发展大会”,进军山东、广东等酱酒核心市场,甚至联袂传媒公司,宣布覆盖全国40余座核心枢纽机场的广告投放计划。这种“逆势烧钱扩张”的举动,在当时的行业背景下显得格外突兀。“其目的是希望通过强大的市场声量维持品牌热度,从而吸引更多经销商和投资者,为资金池‘输血’。然而,在市场消费理性化、库存高企的背景下,这种巨额投入并未换来预期的增长,反而加速了其现金流的消耗。”有业内人士表示。
另一个凸显其战略困境的事件,是与皇台酒业合作的“七日流产”。2024年7月25日,皇台酒业公告称,拟与无忧酒业共同投资设立控股子公司,被外界视为无忧酒业引入外部“活水”的关键一步。然而,仅仅7天后,皇台酒业便紧急公告终止合作,理由仅是“尚有需要明确的事项”。尽管当时未明说,但随后有媒体调查发现,无忧酒业的股权早已被大面积出质。皇台酒业的“果断止损”,无疑从侧面印证了业内对无忧酒业资金状况的担忧,也使其失去了一次宝贵的战略缓冲机会。
无忧酒业的困境,是酱酒行业整体退潮下的一个缩影。权图酱酒工作室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酱酒产能约65万千升,同比下降13.3%,出现了近6年来的首次下降。仁怀市政府的数据也显示,经过综合治理,当地白酒生产企业(作坊)从2021年的1925家减少至2025年7月的868家。行业正在经历一场剧烈的出清。与此同时,飞天茅台批价的回落,刺破了整个酱酒市场的价格泡沫,使得那些品牌力不足、价值支撑不够的中腰部企业首当其冲。
据了解,酱酒行业的核心矛盾在于品类红利与品牌价值的断裂。过去十年,酱酒企业普遍依托茅台镇产区背书,忽视品牌建设与用户运营。食品行业专家朱丹蓬指出,真正的品牌需具备清晰定位、大单品、自主定价权与稳定消费群体。
正如酒水行业研究者欧阳千里所言,“很多靴子要慢慢落地了,伴随着酱酒热潮的退去,酒业调整的到来,总要有酒企为行业‘过热’到‘过冷’而买单。”无忧酒业,正是那个为前期狂热扩张、模式畸形而被迫“买单”的典型。商业的本质终将回归到为消费者创造真实、可持续的价值。没有坚实的品牌内核和健康的商业模式,任何看似炫目的资本神话,都不过是沙滩上的城堡,潮水退去,便一览无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