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在冬季,各地正积极行动,从水利建设到粮食存储,再到冬播冬种,全方位筑牢农业根基。冬修水利 夯实粮食生产基础

当前,正值冬修水利的“黄金窗口期”,也是冬春农田水利建设的高峰期,各地正全力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截至目前,引江补汉工程主隧洞掘进已超过14.5公里,支洞掘进已超过32.5公里。大石峡水利枢纽工程9月实现下闸蓄水,目前施工进度已完成总进度计划的95%。

同时,各地还在加紧推进灌区改造,为来年粮食稳产增收,打好水利基础。目前,中央支持的大中型灌区年度建设任务已完成近八成。2025年新开工6处新建大型灌区,实施150处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年度任务完成后,可新增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超2000万亩。冬储:江苏淮安“智慧粮仓”为稻谷保鲜

在江苏淮安,全新的大米智能化生产线让冬储有了保鲜密码。在这里,取代传统晾晒的是依靠精准控温的生物质燃料低温烘干机组,每天能烘干210吨湿谷,确保稻谷在适宜温度下均匀脱水。完成烘干后,稻谷被送入一座座万吨级的低温筒仓群。这里的环境温度常年恒定在15℃以下,为稻谷提供了一个“舒适冬眠”的环境。

从烘干、仓储到加工,全流程数百台设备实现了一人调度、一键启停的智能化作业。当地供电服务中心,全面推行“一企一策”的服务模式,为这些粮食加工企业配备了专属的“用电管家”,保证电力输出的平稳性,实现了现代农业科技与电力保障深度融合。冬播:农技护航安徽合肥冬小麦播种

各地冬播冬种也在加紧进行。在安徽合肥巢湖市的凤凰家庭农场,负责人夏时文这几天一直坚守在田间地头,忙着组织多台大型小麦条播机进行冬小麦播种作业。伴随着条播机来回穿梭,开沟、播种、覆土一气呵成,同步将配比科学的缓释肥深施入土,实现“种肥同播”的智慧农业场景。

据了解,安徽合肥全市200万亩小麦播种接近完成,为2026年夏粮稳产丰收筑牢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