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近日,202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在云南大理召开,同期启动“2025非遗品牌推广周”。全国120余家非遗品牌集中亮相,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在大理的展陈现场,传统技艺、生活美学与当代设计集中亮相。本次推广周突出强调让非遗融入当下生活、走进真实消费场景。

如今,青年群体正成为非遗消费的“主力军”,他们注重文化认同、个性审美与场景体验。现场多个品牌以年轻化创意吸引关注。汪氏皮影以谐音梗与萌系设计重塑传统皮影,朱炳仁·铜打造简约现代的生肖铜雕,契合年轻人祈愿消费心理。



平台数据显示,过去一年,新增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视频超过了2亿条。2025年下半年,多个城市参与开展的“非遗好去处”“宝藏小城非遗季”活动,带动相关城市生活服务团购交易合计191亿元。某视频平台企业社会责任部非遗项目负责人何慧介绍,过去一年非遗好物在平台的销售量超过了65亿单,像宜兴紫砂、鹤庆银器、莆田木雕这样的非遗好物已经走到了千家万户。

非遗传承也在加速数字融合。大理的“非遗数字盒子”以沉浸体验替代传统静态展陈,让观众“看得见、摸得着、参与得了”,让非遗触手可及。品牌赋能与跨界融合 拓宽非遗产品市场
从彝绣、苗绣到泥塑,传统非遗正通过品牌赋能与跨界融合,从古老技艺走向现代生活场景,不断拓展消费市场。

在2025非遗品牌推广周的展陈现场,来自四川凉山的彝族刺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阿西巫之莫和儿子阿布巫淋向观众展示传统彝绣技艺。细密的针脚、饱满的色彩,如今的彝绣图案不只是传统纹样,更成为融入时尚生活的设计元素。彝族刺绣传承人阿布巫淋表示,它是一项彝族的刺绣工艺,已经传承了千年,主要以做工精美、纹样丰富著称。现在年轻人越来越愿意为中国传统手工艺付费。

2025年,彝族刺绣与国际奢侈品牌联合推出手袋,并与电商平台、饮品等品牌开展定制合作,使这项传统技艺从民族村寨走进全国市场。阿布巫淋透露,通过跨界合作,其年收入已从早期的几十万元提升至数百万元。品牌赋能不仅强化了非遗的文化辨识度,也打开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泥塑传承人苏龙祥同样通过跨界融合推动非遗创新。他将白族扎染技艺融入瓦猫装饰,并与陶瓷厂合作开发咖啡杯、茶具,推出“瓦猫制作研学游”,每年吸引超过2500名游客,带动小院文创销售额年增30%。

随着跨界合作场景不断拓宽,专家指出,品牌赋能正成为非遗激发生机活力的重要路径。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主任陈岸瑛表示,非遗中的品牌发展、品牌建设,极大程度促进了单个非遗项的多元化发展,同时也让更多年轻人通过创建品牌被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