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是否也存在这样的困扰:体重看似正常,腰围却悄然增长;年岁渐长,腰腹赘肉与日俱增,还伴有浮肿虚胖?这背后,可能与季节转换和身体代谢的内在变化息息相关。
为帮助大众科学应对这些困扰,新华网联合无限极养固健推出《中式体型管理宝典》健康科普系列视频,邀请权威专家围绕“养好代谢”“祛湿”“以养为减”“管住腰腹”四大主题,从中式养生的视角提供系统、实用的健康生活方案,帮助大家调体质,养成易瘦体质。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原所长丁钢强表示,现代生活节奏快、饮食油腻、作息紊乱,让身体长期处于“外养失衡、内调不足”的状态,表面看是体重上升、皮肤暗沉,本质上是气血运行减缓、脾胃运化失衡、能量代谢障碍。他解释,基础代谢就是人体维持呼吸、心跳、体温等基本生命活动的能量消耗,想要养好代谢,关键在于“饮食有节、起居有常、运动有度、情志有衡”的生活方式。从立秋到大寒,护阳气、健脾胃、顺应时令、动而不疲,才能在秋冬守住代谢,为来年春季的轻盈打下基础。
针对秋分时节宝妈常见的浮肿问题,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王世东表示,秋分时节,昼夜平分,气候转凉,身体会进入“储藏”的节律。对于宝妈们来说,这时节脾胃运化力减弱,加上秋天饮食丰盛,湿气容易积聚,就会出现身材臃肿、浮肿的状态。“脾虚则湿盛,湿盛则易胖”,王世东解释道,“嗜甜、喜冷、久坐、熬夜都会助湿生痰。”通过薏米、赤小豆、山药等健脾利湿食材,配合早卧早起、舒缓运动、保持心境平和,才能让脾胃功能恢复,湿气得以运化,体态自然更轻盈稳定。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倪青则提醒道,许多人肥胖不是简单的热量超标,盲目“少吃多动”容易导致身体变虚,出现“越减越胖”的虚不受补现象。正确的进补次序应该是先健脾、再祛湿、后提气、最后补血气,做到“温补不腻、补而不滞”。针对气虚、阴虚、阳虚、痰湿等不同体质,需辨证选择山药黄芪、银耳百合、肉桂生姜、薏苡仁赤小豆等食材。进补的关键在于方法得当,而非进补本身,通过“养阳气、养脾胃、养气血、暖身心、补营养、调情志”六招,让养护本身成为减重过程。
对于中老年女性关注的腰腹肥胖问题,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张燕强调,腰腹肥胖往往不只是吃多动少,而是身体代谢出了“堵点”。第一处堵在脾胃,脾虚运化无力,食物不能转化利用,化生痰湿堆在肝肠周围;第二处堵在气血,久坐不动、压力大导致气机不畅,废物淤堵在内。她指出,内脏脂肪是包裹在肝脏、肠道、胰腺周围的“隐形杀手”,直接影响血糖、血脂和血压,比皮下脂肪更值得关注。管住腰腹的根本在于养脾胃,通过少吃油腻甜品、远离生冷,配合快走、八段锦、按揉天枢三阴交等方法,疏通血脉、提升代谢,实现“腰细了,体质也变好了”的由内而外改善。
作为依托中草药科技、致力于帮助用户调养根本的健康食品品牌,养固健倡导“新平衡主义”,其内涵包括“身体平衡”与“生活平衡”,致力于为用户带来由内而外、可持续的健康获益。对于体型管理,其养生主张“三调养”——“扶正气、平阴阳、调脏腑”,改善内在致胖根本;而“饮食有节、起居有常、运动有度、情志有衡”的“四合理”生活方式,则为塑造更好体型提供一套既有中华养生文化根基、又具实操性的健康生活方案。养固健的健康养生理念将中华养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使体型管理成为健康日常中的长期主义。
如今,健康生活方式已成为主流,“体重管理年”更是掀起了一场全民减肥热潮。可是万事开头难,如何科学地迈出减重第一步,成为许多人面临的难题。新华网与养固健联合推出《中式体型管理宝典》作为“国民百日轻体计划”的延伸与深化,围绕中式体型管理话题,结合全国各地饮食特点和生活方式,输出权威、专业的养生知识,响应和践行“国家喊你来减肥”的号召,助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普及。
关注《中式体型管理宝典》,掌握中式体型管理方法,一起实现轻松减重、健康生活的目标吧!(杨登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