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11月24日讯(记者 葛蕾) 22日,由北京联合大学主办的“2025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本次研讨会围绕“传承千年文脉创新时代产业”主题,通过主旨演讲、专题研讨、成果发布等多元形式,搭建起跨领域、跨地域的学术交流与实践合作平台。

北京市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北京市社科规划办主任翟德罡,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国家文物局数据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刘洋,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余小林,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周成虎,原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国家非遗展览展示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马盛德等多家单位的有关负责人出席会议。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文物保护咨询研究所所长吴育华、中国国际传播集团资深评论员尼尔斯·贝尔格曼、希腊爱琴大学地理系主任阿萨纳西奥斯·基佐斯教授等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人参会。
翟德罡指出,建设全国文化中心是党中央赋予北京的重大政治责任和光荣文化使命,是新时代首都发展的核心任务之一。北京联合大学在文化遗产管理、考古与人类文明探源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业绩和成果。
余小林表示,本次研讨会是汇聚学界智慧、链接政企力量的关键平台,必将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注入新的思想动能。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集团将以本次研讨会为契机,与北京联合大学及各位专家、学者在共建创新平台、供应专业人才、共谋发展空间三个方面深化合作,推动北京文化成果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北京故事。
北京联合大学党委书记、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研究院院长楚国清表示,北京联合大学始终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深度参与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希望通过本次研讨会凝聚多方智慧,为文化遗产保护、文化新质生产力发展、文旅融合等关键领域提供学术支撑与实践方案。

开幕式上,北京联合大学发布了“十四五”时期服务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丰厚成果,涵盖北京学研究、文旅融合、非遗传承、乡村振兴、乡村遗产旅游等多个领域,包括决策咨询、成果专报《北京学观点》、北京学大模型、《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22-2025)》、《中国乡村遗产旅游发展报告(2024)》等,以及成立乡村振兴研究院、孵化传播“北京遇见红河”文化IP系列等,系列研究成果和创新举措为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为深入推进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研究,北京联合大学分别与中国文化发展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达成战略合作,将围绕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文化产业创新发展、高质量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标志着研讨会从学术研讨迈向实践落地。
大会主旨发言环节聚焦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核心议题,多位中外顶尖专家分享前沿研究与深刻洞见。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所研究员周成虎院士以“北京图志与北京大模型研究”为题,探讨了数字技术在城市文化资源梳理、文化传承传播中的创新应用,为文化中心建设插上“科技翅膀”。原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马盛德研究员深入阐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强调非遗保护与时代发展的深度融合。中国国际传播集团资深评论员尼尔斯·贝尔格曼以“文化遗产的对话——北京与柏林在传承与发展中的互鉴”为主题,分享了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的先进经验,为北京文化建设提供了跨地域参考。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文物保护咨询研究所所长吴育华研究馆员围绕文物数字化保护主题作报告,为文物保护创新发展提供专业参考。希腊爱琴大学地理系主任阿萨纳西奥斯·基佐斯教授聚焦欧洲城市边缘区相关研究开展报告,带来国际视角下的实践借鉴。北京联合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张萌萌教授以人工智能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为主题,解读AI赋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五大方向,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提质升级提供新思路。会议形成了中外联动、跨界融合的学术研讨氛围。
会议期间,五个平行专题论坛同步举行,围绕“历史文化传承与创新利用体制机制研究”“文化遗产价值挖掘与展示利用研究”“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文化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发展研究”及“第七届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生论坛”五大议题展开深入交流研讨,既聚焦宏观政策与体制机制创新,也关注微观实践与技术应用,为参会嘉宾搭建了广泛的交流合作平台。
会议共征集到来自学界众多知名专家学者、研究生投稿的学术论文400余篇,包括100多所双一流高校的全国共200多个院校研究生积极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