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标志是重要的知识产权类型,对推动区域特色产业发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扩大对外开放等多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云南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达到134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达到363件,地理标志专用标志经营主体达到945家。
近年来,云南省市场监管部门、农业农村部门立足云南资源禀赋优势,聚焦茶叶、中药材、咖啡等重点产品,强化政策推动、项目带动,积极指导开展地理标志商标注册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申报,形成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信誉度高、社会影响力大的本土绿色品牌,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了新动力。
在曲靖市,地方以实施宣威火腿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工程和全省地理标志促进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为牵引,推动生产标准化、产品系列化、品质高端化转型。目前,宣威火腿地理标志品牌价值达102.84亿元;火腿年产量达7万吨,综合产值达115亿元,带动了21.8万农户户均增收2.8万元,形成“一腿带百业、一链富万民”的生动实践。
在保山市,地理标志为“保山小粒咖啡”赋予了独特的身份和价值,保山小粒咖啡全产业链产值超过90亿元,带动就业7万人。保山中咖食品有限公司率先探索出“基地+咖农+合作社+精深加工+互联网”的模式,探索了“咖啡+旅游”“咖啡+文化”等融合发展路径,让咖农不仅“种得好”,更能“卖得好”,实实在在享受到产业发展的红利。
云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坚持重培育、严保护、促运用,印发了《云南省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项目管理办法》《云南省地理标志促进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全方位建立和完善地理标志培育、运用、保护工作机制;“十四五”期间,安排专项经费1676万元,实施地理标志运用促进项目102项,带动实现经济效益40亿元。
此外,还连续举办两届云南省面向南亚东南亚地理标志国际交流活动,发布了“七彩巅品”区域商标,整合110个地理标志产品打造品牌集群,建成了云南省地理标志运营中心,为全省地理标志产品搭建展销平台,促进“政府增税、企业增收、百姓得实惠”。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将加强全省地理标志农产品培育和保护工作,纳入《云南省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投入资金12381万元实施“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项目,重点支持“昭通苹果”“普洱咖啡”等28个地理标志农产品,实现带动48万农户增收24.7亿元,其中项目实施脱贫县带动46万农户增收22.5亿元。
在楚雄彝族自治州牟定县,牟定腐乳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悠久的历史积淀、传统的工艺配方和独有的发酵菌群,造就了其“外观鲜红油润、入口细腻柔糯、品后齿颊留香”的鲜明特点,被誉为“舌尖上的瑰宝”。然而,在过去一段时期,产业发展面临“小、散、弱”的困境,品牌价值被稀释,传统工艺传承面临挑战。
为走出困境,牟定县着力创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示范区,全力打造“地理标志引领、非遗技艺传承、产业融合发展”的特色食品产业标杆。2024年,牟定腐乳年产量达1.6万吨,综合产值约6.5亿元,较2021年增长32%,并且形成了“协会+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3万农户种植10万亩原料,助农增收600万元,吸纳劳动力1000余人。
云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张锦林表示:“我们将围绕‘培育一个地标、形成一个品牌、带动一个产业’的要求,加强地理标志培育、运用和保护,推动地理标志与特色产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历史文化传承、乡村振兴有机融合,全力打造云南地理标志‘金字招牌’,为乡村振兴、区域特色产业升级和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郜晋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