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秋时节,湟水河畔寒意渐浓,但走进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洪水镇姜湾村的高原绿色蔬菜育苗基地,暖意扑面而来。温室大棚内,一排排育苗盘整齐排列,嫩绿的辣椒苗、翠绿的黄瓜苗生机盎然,在恒温环境中舒展腰肢。“这茬苗长势正好,再过段时间就能移栽到农户的田里了。”乐都区蔬菜技术服务中心副主任罗忠娟俯身察看种苗长势,脸上满是欣慰。
作为乐都区规模最大的蔬菜育苗基地,这片温室正成为保障高原“菜篮子”的绿色摇篮。“基地从2022年筹建至今,已累计投资1200多万元。”罗忠娟指着大棚设施介绍,集约化管理和新技术引进彻底改变了农户“各自育苗、成活率低”的旧局面。如今这里全年供应优质种苗2500万株,覆盖乐都及周边市县的蔬菜种植需求,2025年计划繁育茄果类、叶菜类等优质种苗2500万株以上,为蔬菜产业丰收筑牢根基。
乐都能扛起青海蔬菜主产区的大旗,离不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地处湟水河中下游温暖灌溉区,这里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成为蔬菜种植的理想之地。近年来,当地抓住国家农业绿色发展政策机遇,打造“青藏门户 乐都果蔬”区域品牌,构建起“新品种、新技术、新配套、新农人”发展模式:2020年建钢架拱棚发展食用菌生产,2021年建立乐都长辣椒良种繁育基地,2025年推进品种提纯复壮,步步为营间,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如今,全区32个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撑起12万亩种植面积,产值突破14.5亿元,蔬菜产量占全省40%以上。“乐都果蔬”已成为实现乡村振兴、带动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
产业升级的背后,是科技注入的强劲动力。在姜湾村基地大棚内,水肥一体化系统正精准作业,灌溉设备将水分、养分均匀输送到每一株幼苗根部。“这可不是简单的浇水施肥。”罗忠娟解释,结合北斗导航与物联网传感技术,灌溉施肥实现了自动化调控。这项技术在乐都大面积推广,让水资源利用率提升40%,化肥用量减少25%,蔬菜亩产提高10%。叠加商品有机肥发放、生物农药推广等举措,当地已连续三年实现化肥农药零增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从源头守住了“舌尖上的安全”。两年间,全区累计引进20余类农作物新品种,土地深松、全膜覆盖等技术落地生根,田间地头的“科技范儿”愈发浓厚。
“基地不仅要育好苗,更要带富乡亲。”罗忠娟说。基地常年用工与临时岗位,让周边农户实现“家门口就业”,订单育苗模式更给农户吃下“定心丸”。“以前自己育苗成本高、风险大,现在订苗每株还有0.1元补贴,一栋大棚光苗钱就能省下近千元。”正在查看辣椒苗的农户给记者算起明白账——订单苗每株0.25元,政府补贴后实际只需付0.15元,质量有保障还省钱。
这样的增收故事,在乐都遍地开花。当地以“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培育1516家新型经营主体,带动3.9万农户参与产业发展。企业供种子技术保底收,合作社统一管理保品质,形成产供销一体化产业链。“党建+合作社+基地”模式更让农民获得“租金+薪金”双份收入,全区种植户人均增收2500元。在芦花乡城背后村,1400亩菊芋订单基地吸纳40多名村民务工,预计年产值70万元,探索出“土地流转+务工收入+产业发展”的新路径。
如今的乐都蔬菜,早已走出青海、走向全国、迈向世界。依托“一带一路”建设机遇,乐都蔬菜不断拓宽外销渠道。“高原西蓝花”成为供港蔬菜,“乐都香菜”走进上海商超,“乐都彩椒”远销俄罗斯,“乐都马铃薯”出口吉尔吉斯斯坦……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的背后,是乐都区对农产品品质的坚守。目前,“乐都长辣椒”“乐都紫皮大蒜”等特色农产品累计获得“两品一标”认证32个,注册“乐字号”商标26个。今年以来,乐都区已累计出口土豆、彩椒等农产品4252吨,出口额128万美元,让“高原绿”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黄金产业”。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王婉晴 孙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