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近两年,随着产业深入发展,一批新兴影视基地不断涌现,各地的利好政策不断出台,影视产业发展的新格局正在构建。
2025年暑期,电影《捕风追影》让观众们的视线聚焦到了拍摄地之一——广州番禺。这个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的影视基地里,老厂房与现代艺术相结合,产生独特的时空交错感,成为影片中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场景。
某制片基地总经理梁光介绍,它的原址是起源于中国1952年建成的第一家自动化生产线糖厂,2020年他们入驻,把它改造为一个制片基地。这几年以来,他们承接的影视剧大概将近300部,仅仅是2025年就有20多部剧在这里来拍摄。
谭柏祥所在的影视企业总部在香港,位于广州的分公司主要帮助香港剧组对接内地拍摄资源。近两年,包括《捕风追影》在内,他们接待了越来越多的香港影视团队,眼下他们正忙着为下一部戏选景。
某影视文化有限公司负责人谢蔚介绍,科幻的一些题材很多景都是在这边选的,这里特别风格化,这种工业风,它还有赛博朋克的一些东西在。
企业负责人谭柏祥介绍,香港的团队过来拍戏的相对来说越来越多,这个基地在广州南站附近,一个小时就直达香港九龙,现在很多香港以前的老牌演员、艺人都分散住在中山、佛山,整个融合度是很高。
业内人士表示,广东的气候尤其适合冬季拍摄,叠加交通便利、政策支持等多重利好,正在吸引越来越多影视剧组前来取景拍摄。
2025年5月,“广东影视政策15条”正式发布,从影视创作、拍摄、制作、发行、放映、衍生开发进行全链条扶持。比如选题孵化阶段最高可支持500万元,国内票房达1亿元可奖励300万元等,以“真金白银”激发市场活力。
梁光介绍,通过这几年的运营,港澳过来的剧组增速非常明显。目前,经过这两三年的观察,大概到占两成到三成的拍摄比例。现在打造整个环珠江口的影视产业服务带,未来会有更多的港澳剧来广州拍摄。“一站式”服务 广东影视基地为大湾区产业优势锦上添花
大湾区的大市场、大融合正在持续滋养新的电影创作,为行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除了区位优势外,产业链的完善也成为吸引香港影视剧组来内地拍摄的重要原因。
这个道具间里挂着几十款钟表和相框,很快它们就将作为拍摄道具出现在不同电影里的各个场景中。从业33年的陈克武介绍,外地剧组来到广州,要想做到“拎包入住拍摄”,前期有大量细致的工作需要落实,这对产业链各个环节提出了挑战。
企业负责人陈克武介绍,剧组吃住行还有预算,所有的场景,大大小小的问题,比如一个插座,香港的插座跟我们都不一样。比如剧组的人员住在一个比较集中的一个酒店里面,离他们最近的医院多少分钟,把整个报告做好给到港方的工作人员。
产业链是否完善是吸引剧组前来的关键因素。目前,陈克武所在的园区入驻影视企业超40家,覆盖服装、化妆、道具、器材租赁、特效制作等影视制作全流程。这两天,一座3500平方米,层高18米的大型影棚刚刚落成,已经接到了不少剧组的订单。
从美术置景、器材调度、群众演员协调到衣食住行等配套服务,大湾区影视产业链不断完善的同时,承接大型影视制作的能力也在进一步提升。香港与内地深度融合 “大湾区叙事”焕发新活力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年产影片超300部,被誉为“东方好莱坞”,成为一代人的文化记忆。而近年来,随着大批香港影视从业者“北上”和一系列政策的支持,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共鸣与产业优势也正在转化为独一无二的竞争力。
这里是香港九龙城寨,九龙城寨既是一个电影的名字,也是一个真实的地名,这里见证着香港电影业一路走来的成长与辉煌。电影《功夫》里面的猪笼城寨就是以这里为原形,成龙的电影《重案组》也在这里取景,这个拍摄地可以说是香港电影业的一个缩影。
2003年,内地与香港地区签署《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简称CEPA,为正处于低谷期的香港电影市场带来了转机。香港与内地的合拍片可享受国产片待遇,并允许香港电影在通过审查后不受进口配额限制,香港电影得以借助内地的资金、资源和庞大观众群体重获生机,大批香港电影人也开启了“北上”之路。
在和内地电影市场融合过程中,香港电影创作者也摸索出新的创作路径。近些年,从电影《智取威虎山》到《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再到《长津湖》《中国机长》,擅长警匪动作片的香港导演,把其电影创作中的快节奏、多线索、重细节、讲究视觉冲击等拍摄技法融入到在主旋律电影创作中,开辟了主旋律电影新的市场空间,也拓展出新的商业模式。
据不完全统计,CEPA生效实施二十多年来,内地与香港合拍电影总数已达到约750部。2025年5月,国家电影局出台管理新规,港澳服务提供者可在内地独资设立电影制作公司,标志着内地与港澳电影产业的合作进入新阶段。随着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共鸣与产业优势也正在转化为不可复制的竞争力。政策红利持续释放 澳门与内地电影产业融合发展提速
2025年以来,内地电影在澳门院线的上映规模和速度也显著提升。其中,《南京照相馆》上映3周就打破了近5年内地剧情片在澳门的票房纪录。除此以外,在一系列政策助推下,澳门与内地电影产业的融合发展也迈入了“快车道”。
近年来,澳门特区政府推出“澳门取景”影视拍摄的资金补助、宣发支持、拍摄便利等系列扶持政策。其中,大型电影项目成本补贴最高达200万澳门元,约合人民币178万元。吸引了《多想和你再见一面》《捕风捉影》等众多海内外知名影视团队到澳门取景拍摄。
2025年5月,国家电影局出台管理新规,港澳服务提供者可在内地独资设立电影制作公司,并作为第一出品单位申报项目。多位业界人士表示,这将进一步繁荣内地与港澳的电影创作生产。
2025年9月,国家电影局与澳门特区政府在澳门签署电影产业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在产业扶持政策、电影人才培养、电影展映、对外文化交流、助力大湾区发展、信息共享等方面开展合作。山东青岛:连发扶持政策 多部大片“青岛造”
如果说广东的影视基地是得益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优势,那么山东青岛近年来凭借科技制作的“硬实力”异军突起。目前,青岛拥有1500多家影视企业,电影票房总产出累计超过了387亿元。
徐建飞的电影科技公司就在青岛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内,眼下,公司员工正在加班加点为一部科幻电影赶制相关的影视道具。
目前,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已成为青岛电影产业的闪亮名片,园区总占地面积170万平方米,相当于230多个标准足球场的大小。拥有40个国际标准摄影棚和32个置景车间,拥有全流程后期制作设备的数字影音中心和虚拟化制作平台,吸引了《流浪地球》系列、《封神三部曲》《送你一朵小红花》《蛟龙行动》等一批电影前来拍摄。纷至沓来的剧组,也让徐建飞更看好未来的发展前景。目前,他们公司在产业园内投资的设备已经占用了4个车间。
2025年4月,青岛市再出台新一轮支持电影经济发展的“十条政策”,扶持覆盖创作、摄制、发行、放映等全产业链条,体现出从单一项目补贴向生态系统构建的转变。财经快评:中国电影产业链观察之四:新区域绘出新图景
从不断刷新的票房数据到一张张崭露头角的“区域新名片”,从单点突围到全域开花,中国电影产业的进阶正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
浙江正在打造我国大视听产业的发展高地,横店影视城已经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影视实景拍摄基地。青岛的东方影都凭借一流的硬件设施,已经成为科幻大片的“太空舱”。中国不同区域正在结合自己的地域特色,因地制宜出台电影产业支持政策。与此同时,一个个剧组到来,一个个基地建设的背后,带动的不仅仅是整条产业链的繁荣,更是对当地经济的反哺。
电影已经成为城市形象的“超级广告”,能瞬间点燃一个城市的文旅热度。这种文化赋能经济的“溢出效应”远比单纯的票房收入更加深远。
这些“区域新名片”的崛起,标志着中国电影产业正在走向更成熟、更集约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当电影与地方特色深度绑定,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多点开花、活力奔涌的中国电影发展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