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黄淮海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在持续阴雨天气下,如何把这里的秋粮抢收到手,尽快颗粒归仓?让冬小麦能尽早播种。农业农村部与当地协同联动,上装备,换品种,以科技的加持,给出了系列解决方案。
解决方案1:上“装备”!
·地面不行就换“履带”:普通收割机会陷进泥里,但24万台履带式收割机已经调度到位,它们就像农机里的“越野坦克”,专治各种泥泞。
·没太阳晒就用“机器烘”:2000多台移动烘干机组成流动烘干队,加上各地公布的烘干中心热线,等于给湿粮建起了“烘干急救网络”。
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 王甲云:比如针对河南所需要的履带式收获机、移动式烘干机,我们紧急组织全国24家农机制造企业对接,在一天时间内备齐所需救灾机具,并开始运往河南受灾地区,充分发挥区域农业应急救灾中心、区域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以及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的作用,接到问题即接即办。
解决方案2:拼“科技”!
雨耽误了收成,还可能耽误下一季的冬小麦播种。农技专家已经给出了“晚播指南”:
·换品种:用更耐晚播的种子。
·加密度:通过增加播种量来弥补时间损失。
·足底肥:保证后期生长营养。
这套“以技补晚”的操作,目标很明确:把这季的损失降到最低,同时给下一季上好“保险”。
面对极端天气,我国农业应对已经是一套系统性的工程,从农机调度到技术保障,核心就是用更专业、更智能的方式,稳住我们的“饭碗”。
我国持续加强农业领域应急救灾能力
刚才短片中提到的,这些履带式收获机、移动式烘干机,都是应急救灾用的农机装备。“十四五”,国家进一步加强了农机应急救灾能力建设,立足“平急两用”统筹推进区域农业应急救灾中心、区域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建设,配强应急救灾机具,建强用好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只有建强农业应急救灾能力,我国粮食生产的韧性才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