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推动科技赋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山东省滨州畜牧兽医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这家深耕齐鲁大地的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的殷切嘱托,以“双翼共振”的独特实践勇担使命,奋力书写科技兴农的“滨州篇章”。
何谓“双翼共振”?一翼深扎乡土,服务本地乡村振兴,俯身攻克盐碱地养殖难关,悉心守护濒危洼地绵羊,在区域攻坚中淬炼硬核科研实力;另一翼奋飞海外,积极响应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借力共建“一带一路”长风,将“点石成金”的智慧凝为疫苗与良种,远渡万里惠及非洲牧场、中亚草原。
立足脚下,胸怀天下。多年来,在山东省和滨州市的大力支持下,研究院找到服务大局与发挥自身优势的最佳结合点,实现“顶天”与“立地”的有机统一,不仅托举起本土畜牧产业振兴,更承载着惠泽四方的中国方案飞向远方,在服务国家战略、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征程上,镌刻下闪耀的“滨州坐标”。
深扎乡土:科技破局特色养殖
“在服务国家战略的过程中,研究院始终不忘深扎乡土的使命,聚焦区域特色产业关键瓶颈,持续攻坚克难。”研究院党总支书记、院长张兵说。
为完善产业体系、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研究院培育出7支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团队、3支省科技厅科技特派员产业服务团专家团队,先后与青岛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和实践基地”,与西南大学共建“综合实践教育基地和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等。作为山东省优秀地方品种的洼地绵羊,已被成功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名录,研究院对其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系统选育研究,并主持制定了相关国家标准。2022年始,研究院与中国农业大学共建“山东滨州洼地绵羊科技小院”,通过“四零”(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零费用)服务方式实现技术示范与农民增收,旨在培养农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支撑。
在研究院的洼地绵羊保种基地,几百只绵羊在现代化厂房内进食,工作人员却不多。研究院人才与科研处处长王文秀介绍,目前已投入700万元开展建设,目标是打造全自动化饲养管理模式。“多胎多羔洼地绵羊具有繁殖力高、生长速度快、适应性强、耐粗饲、抗腐蹄病等显著优点。”王文秀说,“下一步将着力培育新品种,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开发分子育种芯片,科学选种留种。”
这项立足本土的特色研究,亦如磁石般吸引了哈萨克斯坦等国畜牧领域专家的目光,双方合作即将展开。
2024年4月9日,哈萨克斯坦国立农业大学代表团在山东省洼地绵羊保种场参观交流。霍芳 摄
在深挖本土优势的同时,研究院还注重激活历史积淀。张兵说,他们正在对一项20多年前曾获得国家发明三等奖的科研成果进行重新评估与开发,目标是构建完整的蜂胶产业技术体系。
然而,体系搭建面临核心瓶颈:国内蜂胶产量和质量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经过多次调研论证,研究院将目光投向了蜂蜜产量巨大的埃塞俄比亚。张兵说:“埃塞俄比亚虽然蜂蜜产量大,但缺乏蜂胶和蜂蜡的深加工能力,导致大量宝贵的原材料被浪费。因此,中埃塞双方在此领域的合作势在必行。我们将通过有组织的科研聚集人员力量,重点做好产品深加工环节,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产业价值提升。”
此举既破局本土原料短缺,也为深化国际合作埋下了伏笔。
破茧新生:机制焕活成果转化
如何让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面对科研成果转化难的普遍困境,研究院没有停留在口号上,而是大胆进行机制创新。
2016年,研究院成立实体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滨州点石成金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全民所有制企业),专门承担市场化成果转化职责。
“我们的目标是创建‘要素资源化、资源平台化、平台企业化、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成功样本。”张兵介绍,该中心按照资源共享和私人定制理念,设计出博士梦工场、共享工作室和金桥设计室等个性化服务功能区,旨在为科研人员量体裁衣,定制个性化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案,让“纸变钱”有顺畅的通道。
作为一家聚焦动物全生命周期脂肪精准应用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山东创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今年2月和研究院签订全面合作协议,围绕共建重大科研创新平台、争取国内重大科技政策、在国际科技合作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公司董事长张燕兵表示:“与研究院的合作可以进一步提升饲用脂肪创新和功用引领,整合科研优势,弥补领域短板,助力企业增效,实现资源共享,共同推动畜牧产业协同发展。”
市场化运营和国际化发展,是“点石成金”的双引擎。中心紧扣国内外企业的科技需求,特别是面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以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探索跨国技术转移为目标,主动嵌入地方及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实现了技术转移服务与投资孵化的有机结合。
新疆天康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内重大动物疫病疫苗骨干生产企业)参与由埃塞俄比亚驻华大使馆公使阿塞法·恩德沙·德斯塔率领的专家团会谈时,与研究院等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成为中非人兽共患病联合实验室建设的重要成员。该公司战略发展总监陈红兴说:“天康制药与滨州畜牧兽医研究院在生物医药领域合作基础扎实,优势互补,理念高度契合。我们将充分发挥市场优势,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共推科研成果向新向好转化。”
3年来,研究院积极争取国际科技合作政策支持,累计获项目资金近1亿元。同时筹建中试和熟化基地,并与天康制药等大型企业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利用其市场网络、新兽药申报经验和产业化基地优势,加速成果验证和产业化。
全球化布局上,研究院双向发力:引进欧美先进技术、产品和理念,输出成熟技术和解决方案至“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构建了双向赋能的国际循环。
智链融合:人才协同创新跃升
研究院的国际合作成效显著,核心动能在于国际化人才战略与全球协同网络。这是驱动奋飞海外的关键引擎。
今年5月底,由莫桑比克驻华大使馆政治和商务参赞若昂·希林达率领的莫桑比克代表团来研究院参加“中国-莫桑比克现代农业科技合作研讨会”。在他们离开的次日,埃塞俄比亚专家团到访,探讨共建中非人兽共患病联合实验室。
引人注目的是,代表中方作汇报的正是埃塞俄比亚籍博士后阿什纳菲。“阿什纳菲是研究院首位外籍博士后,从事预防兽医学研究。”王文秀介绍,“去年加入研究院后,他即被委派回埃塞俄比亚推进人才引进和平台建设工作。”通过阿什纳菲的桥梁作用,研究院不拘一格引才用才,成功邀请埃塞方国家兽医研究所总干事塔克尔和非洲“同一健康”大学网络负责人贝里胡等权威专家,参加2024年中非畜牧业科技交流与培训会。
2025年5月30日,研究院外籍博士后阿什纳菲带领埃塞俄比亚梅凯勒大学、埃塞俄比亚国家兽医研究所专家考察实验室。霍芳 摄
针对埃塞俄比亚国情(农牧民占比超85%,畜牧业产值占GDP约20%,牲畜存栏量居非洲之首),研究院提供务实精准有效的解决方案。研究院畜牧创新研究所所长付石军说:“在合作中我们从埃塞方实际出发,提供整套的疫病防控方案,虽然不是最先进的技术,但能帮助他们解决大部分难题。”
系统化引育是其核心优势。目前,研究院已构建起覆盖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合作与人才培养网络。依托高能级引才引智平台,两年内引进海外高端人才46人;并与英国、加拿大等国院士建立10余年合作关系,形成“引进专家—联合科研攻关—申报项目—建成国际化平台—产出一批成果”的良性循环,为每个团队配备专家导师。全院员工100%长期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
研究院国际合作处处长唐娜的经历是生动注脚。2016年,她以山东省公派留学人员身份赴英国Pirbright研究所,参与家禽细胞基因编辑项目并牵头相关工作,成果顺利发布。2024年9月,她推动研究院代表中方11家高校院所,引进英国布鲁内尔大学Wamadeva Balachandran会士团队新组建人工智能科研团队。
双方合作基础在哪儿?唐娜解释说:“英国拥有世界动物卫生组织辖下顶尖实验室,但基层临床经验有限,山东作为禽类养殖大省,临床经验丰富,并有企业承担疫苗生产,双方优势互补,一拍即合。”此模式已拓展至加拿大,2024年研究院引进拥有7个院士头衔的加拿大籍专家,创建了第二个山东省外籍院士工作站。
如今,由中英共同建立的禽病国际研究中心已汇聚国内外十余家机构,形成强大产业联盟,显著提升了技术承接与成果转化能力。
实践表明,在全球化的今天,科技创新必须具有开放包容的胸怀和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主动“引进来”顶尖智力,积极“走出去”搭建网络,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扩大影响力的必由之路。
惠通丝路:精准合作共绘新景
在深耕本土、夯实根基的同时,研究院奋飞海外之翼强劲舒展,积极回应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科技需求。
莫桑比克代表团到研究院访问时,若昂·希林达在研讨会上直言:“莫桑比克需要农业现代化,我们非常希望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加强农业合作,特别是提升粮食生产和农产品加工的市场竞争力。”
“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迫切需求,正是研究院行动的方向。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余年来,研究院已成为国际科技合作的重要枢纽。仅在2024年,就密集举办国际技术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18场,面向南非、尼日利亚等非洲国家举办专业培训和对接活动近30场;深化与越南、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日本、巴基斯坦、埃塞俄比亚等国家相关机构的全面合作;并向“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输出“点石成金”的技术成果,首批动物疫苗已成功出口尼日利亚。
同时,为深化落实上合组织峰会精神,研究院与哈萨克斯坦Antigen公司(中亚最大的疫苗企业)以共建“上合组织框架下的中哈国际兽用生物制品高科技产业园”为依托,推动与中亚地区联合攻关、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产品贸易、技术服务等领域全面合作,打造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中亚模式。
围绕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发展机制与生态,研究院全面深化以英国为重点的欧洲方面和以加拿大为重点的北美方面的合作,沿着“一带”开拓与中亚地区合作,沿着“一路”开拓与东南亚和非洲的合作,致力于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模式。
“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等国际合作,不能搞‘一刀切’或技术倾销,必须深入了解合作伙伴的真实需求和基础条件,提供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中国方案,确保科技红利真正落地生根,惠及丝路伙伴。”张兵说。
近年来,研究院在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引领下,以打造国际动物疫苗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为突破口,着力推进科研创新、畜禽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国际科技合作、科技成果转化和乡村振兴服务五大平台建设,相关工作已取得标志性成果,科技创新能力与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
科研未有穷期。研究院探索的“双翼共振”模式,为服务国家战略的地方科研机构树立了标杆。展望未来,张兵表示:“我们将持续深化模式内涵,加速成果转化,拓展国际阵地,培育全球人才,让科技翅膀载着中国方案飞向世界!”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朝民 顾江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