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
当前位置:新闻 > 农业 > 正文
精建细管 筑牢黑土粮仓根基——辽宁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纪实
2025-08-14 来源:农民日报

眼下,辽河平原上,山野披绿,碧水绕田。在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石佛寺街道孟家台村千亩连片的高标准农田里,一排排水稻苗青绿茁壮,长势喜人。无人机从低空掠过,开始飞防作业。大田旁,苗情、虫情、土壤墒情监测设备,气象预警设备,物联网控制系统应有尽有。

北斗导航自动驾驶插秧机插秧,大型联合收割机可以从省道直接下到田里,每个水稻田块都配置精准控水的闸口,旱能灌、涝能排……细数着村里5500亩的农田升级后的变化,孟家台村党支部书记刘玉石的脸上难掩喜悦。“耕种管收全程都实现机械化,省水省肥省人工,我们农民实实在在受益喽!”刘玉石笑着说。

近年来,辽宁省粮食产量持续稳定增长,2024年,在遭遇罕见洪涝等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产量仍超500亿斤,玉米、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94%和98.5%,“耐密玉米”“抗病水稻”等良种覆盖率达98%。这背后得益于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高标准农田让“望天收”变成“旱涝保收”,科技赋能让种地从“靠经验、靠人力、靠畜力”变成“天上看、地上管、云端算”,辽宁省正依托“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四轮驱动,推动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变革,书写端牢“中国饭碗”的坚实担当。

以用定建补短板 建好良田促增产

在抚顺市清原满族自治县南山城镇秀水甸村的大田里,连片的水稻秧苗随风摇曳,村民王洪霞踩着崭新的机耕道,望着长势正旺的庄稼,满脸喜悦。“去年村里大变样,不仅修了农机路和灌溉渠,还给大伙儿发了有机肥,这地要用,还要养,才能长期创高产!”王洪霞说。

秀水甸村党支部书记祝贺指着田间新修的设施介绍:“过去一到雨季,光垫路修桥就得花掉村里好几万元。去年村里建高标准农田,把土路全部硬化,排灌系统全面升级,还建起了三层的固滨笼防洪墙。”他特别提到,2024年夏季遭遇强降雨,新建的农田设施,及时排空了积水,既保住了庄稼,又守住了耕地。

与辽东山区多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干旱地区的辽西朝阳市朝阳县贾家店农场一分场,种植大户魏广洲正在地头打开滴灌设备开关,为玉米补水补肥。“以前浇水是个大难题,现在只要打开阀门,水肥就能精准送达每棵苗子,省水省肥,还省人工。”魏广洲说。

面对辽东多雨和辽西干旱两种截然不同的自然条件,辽宁省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东部山区以完善防洪排涝设施为主,而西部干旱区域则突出推广节水灌溉技术。这种差异化建设模式,正是辽宁省近年来推行高标准农田分区分类建设的缩影。辽宁省加强顶层设计,高位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依据各地区自然资源禀赋的差异,实行“一地一策”,解决制约粮食生产的瓶颈问题。

辽宁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辽宁将全省划分为辽西地区、辽中北地区、辽东地区、辽南地区4个区域,以“一平”(田块平整)、“两通”(通水、通路)、“三提升”(提升地力、产量、效益)为基本标准,在省级层面制定《高标准农田分区分类建设标准》,提炼出8类典型建设模式,并在此基础上,以县域为单位进一步形成了82种具体建设模式,明确了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建设标准和内容,确定投资分项比例和投资标准,确保项目因地制宜,因需而建。

在建设投入上,拓宽投融资渠道,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民参与建设。辽宁省联合多部门印发《关于积极利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资金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耕地质量提升的通知》,利用相关金融机构拓宽融资渠道;引入大型国企,创新应用“EPC”(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等全过程或若干阶段的承包)等建设模式,提高建设标准,保证建设质量;印发《关于做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民全程参与工程设计、建设、验收、管护等环节,解决建设内容不符合实际需求问题;开展新型经营主体参与高标准农田试点,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民,自主建设高标准农田,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管护,提升耕地质量。截至2024年底,辽宁省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3820万亩,占永久基本农田61.1%,今年实施建设的476万亩超长期国债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投资完成率已达到81.75%。在近年出现罕见洪涝等自然灾害的情况下,辽宁省已建高标准农田地块,实现了大灾少减产、小灾不减产、无灾多增产。

科技赋能用养结合 农业呈现新气象

沈阳市苏家屯区八一红菱街道8000多亩水稻田郁郁青青,阡陌纵横的田块,以绿色为主基调,辅之以白色、黄色、褐色、红色等彩色水稻的一幅幅稻田画,吸引了络绎不绝的游客。

在街道的智慧农业指挥中心,巨大的电子屏显示着各类农业数据:土壤墒情监测、病虫害预警、气象环境分析……这个集成了5G通信、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等前沿技术的智慧平台,通过数字化手段,让种植户能够通过手机客户端实现对农田环境、作物生长、农事操作等全流程的智能化管理。

“现在种地可跟以前大不一样了!”种植大户宋庆喜一边滑动手机查看实时数据,一边感慨道。近些年,八一红菱街道借着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东风”,引进了40余个优质水稻新品种,推广了3项创新栽培技术,将科技农业与乡村旅游有机结合,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农旅融合示范区。

同样,在盘锦市盘山县太平街道,种粮能手郭凯也深切感受到科技赋能带来的变革。“过去靠天吃饭,现在靠数据种田。”郭凯笑着说。太平街道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引入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开展水稻大棚育秧、稻蟹共养等生态循环模式,不仅提升了区域公用品牌“盘锦大米”的品牌价值,更实现了“一田多收”的叠加效益。

辽宁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辽宁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坚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的原则,突出生产功能与生态景观有机统一,通过推进数字农田建设,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实现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型升级。目前,全省高标准农田示范项目亩均投入达3000元以上,核心示范区更超过5000元,实现了灌溉保证率100%、节水覆盖率100%。监测数据显示,项目区耕地质量显著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稳定在30克/千克以上。

当前,铁岭市铁岭县蔡牛镇张庄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千亩示范基地里,一行行玉米拔节吐绿,长势正旺,行与行之间,上一年还田的秸秆碎屑,隐约可见。

张庄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赵玉国向记者介绍,每年秋收后,合作社用专用农机将秸秆集中归置于宽行区域,清理出窄行作为苗带,次年则调换位置,在宽行区域进行双行密植。这种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方法使土地得到科学轮休,实现用地和养地兼得的效果,合作社玉米单产连续多年保持在850公斤/亩以上。

辽宁省坚持用养结合、综合施策,分类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侵蚀沟治理、保护性耕作、有机肥还田等措施,保护黑土耕地,提升耕地地力。2021—2024年,在全省17个典型黑土区累计实施少免耕、秸秆覆盖、碎混翻压还田等保护性耕作措施4035万亩次,其中有机肥还田面积1109万亩次。截至目前,项目区土壤耕层厚度增加3.53%,有机质含量提高8.9%,耕地质量平均提高0.06个等级,土壤容重下降0.8%,黑土层变“薄”变“瘦”变“硬”的问题得到改善。

“三方共管”保险兜底 农民日子有奔头

近日,在营口市大石桥市水源镇的高标准农田里,海英家庭农场负责人王孝海正弯腰清理灌渠边的杂草。“以前浇水是‘上游涝、下游旱’,现在建好了高标准农田,管道畅通,一上午就能浇完上千亩地。”他告诉记者,自从农田完成高标准升级,自己每隔两天就会检查泵站、清理渠道,“高标准农田是我们的致富田,得把它维护好喽!”王孝海坦言。近几年,王孝海承包了近千亩高标准农田种植优质稻,按照客户提供的优质稻种子和技术管理方法,进行耕种管收等各项管理,收获后,按照高出市场价格5分/斤的价格由客户回收,一亩地能多收50多元。

在水源镇赏军村,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是一项简单的田间工程,而是一场村民广泛参与的“共同行动”。村党支部书记王东升告诉记者,从规划设计到施工建设,再到后期管护,村民全程参与,真正实现了“自己的农田自己管”。

王东升给记者举了个例子:春耕前,有村民发现施工堆放的土方压在了自家地块上,虽然只是临时堆放,但可能影响土壤回温和播种墒情。村民第一时间向村里反映,村干部立即协调施工方,不到一小时就完成了清理。“大伙儿监督特别积极,参与热情也高。”王东升说。

据了解,辽宁省创新推行“三方共管”机制,按照“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明确乡镇政府为责任主体,村委会负责具体落实,同时鼓励农户主动参与。这种“政府主导、村委实施、农户监督”的模式,既保障了工程质量,又提高了管护效率,让高标准农田长期发挥效益。

2020年以来,辽宁省财政累计安排资金2.32亿元,用于损毁灌溉井(房)等自然损毁设施设备修复。其中,2024年安排1700万元省级奖补资金,优先支持20个管护工作开展好的地区修复设施设备。省农业农村厅、省财政厅联合印发《关于推行高标准农田建管保险工作的通知》,引入保险机制,推行“施工+管护”的建管保险模式,确保项目建成后长期发挥效益。目前,全省开展保险试点投保面积已达300多万亩。

辽宁省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有效提升了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节水20%以上、节药19%以上、节肥13%以上。同时,通过完善沟渠路井等田间基础设施,机械化水平高出15到20个百分点。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于险峰 李清新

统一服务邮件|Unified Service Email:chinanewsonline@yeah.net
Copyright@中国通讯社(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