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当前位置:新闻 > 香港 > 正文
騙徒新招扮鄰居發短訊投訴 私隱署緊急提醒
2025-05-20 来源:香港文匯網

懷疑詐騙短訊編造的理由雖各有不同,但都自稱是「鄰居」。

(香港文匯報記者 蕭景源、嚴鍇華)騙案手法變變變,香港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昨日表示,留意到近日出現新式的詐騙手法,全港不同屋苑住戶收到聲稱來自「鄰居」的短訊,以投訴漏水或噪音等作借口打開話題,進而要求事主以即時通訊軟件取得聯絡,事主經向屋苑物業管理處查證後,確認為詐騙。公署今年3月至今共接獲4宗相關查詢及2宗投訴,涉及九龍及新界不同屋苑,呼籲市民提高警覺。其中,馬鞍山錦龍苑最少有十多名住戶收到有關短訊,管理處旋即張貼告示提醒。有收到「漏水」短訊的住戶說:「差啲中招,但冷靜一諗,唔對路喎,有漏水都應該經管理處搵我啦。」有沙田區議員表示,警方已成立專責小組調查。

錦龍苑管業處提醒住戶提防騙徒扮鄰居行騙。香港文匯報記者鄺福強 攝

私隱專員公署表示,據了解騙徒會自稱是事主的鄰居,先透過短訊向事主投訴漏水或噪音問題,誘使事主回覆或要求以即時通訊軟件聯絡,聲稱就相關問題作進一步商討。一旦展開對話,騙徒會假扮有意發展網上情緣等各種手法,以取得事主的信任,從而騙取金錢或個人資料,又或誘使事主點擊不明連結,令事主誤入偽冒網站,藉此套取個人資料。

馬鞍山兩屋苑多人收到短訊

據悉,是次「漏水情緣」騙案中馬鞍山富寶花園及錦龍苑有不少住戶收到短訊,屋苑亦有張貼通告提醒。經管理處了解後發現屬新型詐騙手段,一旦與騙徒取得聯繫,手機或會被黑客入侵,導致私隱外洩或財務損失。

香港文匯報記者昨日到錦龍苑,不少居民表示曾接獲投訴漏水或噪音的短訊,有街坊出示短訊指,「對方投訴我屋企天花板漏水,指管理處叫佢跟我傾,又話佢已經影低漏水證據,要求磋商賠償等。」這位街坊表示:「初時都有少少信以為真,但諗諗吓覺得管理處唔可能洩露我的電話和個人資料畀人。」由於覺得不合理,他遂向管理處查詢,證實是詐騙短訊。

也有業主中招與對方展開對話,他透露騙徒之後會情感勒索要求借錢,留言指:「大家做街坊那麼久,請你幫個忙。」但講錢,事主即提高警覺。

錦龍苑業主立案法團代表劉志康表示:「如果真的有索償問題他們兩家要自己談,我們會安排平台讓他們談,不會貿貿然提供電話自己找他,不會這樣做,一定是雙方同意才能談。」

住戶向管理處查詢揭發詐騙

沙田區議員羅伊琳昨日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區內近日有多名住戶收到懷疑詐騙訊息,「由於訊息內容提及『管理處叫我同你協商』,有住戶覺得事件可疑,故向管理處查詢,因而揭發事件。」

她透露,另一屋苑富寶花園約有十多名住戶收到相關訊息向她反映,錦龍苑亦有三四名住戶收到,幸好他們警覺性高,察覺有可疑即聯絡管理處,未有人上當受騙。她指事後向警方查詢,發現馬鞍山區內已有約四五宗同類詐騙案已報警求助,警方亦指類似手法在全港各區均曾發生,已成立專責小組調查。

警方數字顯示,去年全年共接獲1,010宗網上情緣騙案,今年首季已接獲297宗,較去年首季的233宗增加27%。

個人資料私隱專員鍾麗玲提醒市民慎防騙徒新式詐騙手法,尤其是假冒鄰居發出的詐騙短訊,切勿輕易透露個人資料。市民若接獲懷疑詐騙短訊或來電,可先聯絡屋苑的物業管理處查詢或求證,或向私隱專員公署查詢或投訴。

六招防騙貼士

1. 提供個人資料前應「停一停、諗一諗」,切勿隨意向他人披露個人資料,應了解對方收集資料的目的;

2. 切勿隨意點擊或掃描可疑的超連結及二維碼,亦不要登入任何可疑網站;

3. 接獲短訊或來電,可先聯絡物業管理處查詢或求證,核實發送短訊人士的身份;

4. 不時查看網上銀行賬戶,留意賬戶及個人電郵有沒有不尋常的登入紀錄;

5. 不時更換網上銀行的密碼,啟用賬戶登入雙重認證功能(如有),切勿向任何人透露賬戶密碼;

6. 留意私隱專員公署、警方或相關機構公布的防騙最新資訊

整理:香港文匯報記者 蕭景源

來源:私隱專員公署

議員倡修例准銀行凍結可疑戶口

(香港文匯報記者 嚴鍇華)私隱專員公署昨日揭發有騙徒扮「鄰居」致電事主,以投訴漏水或噪音問題等為由,要求事主以即時通訊軟件聯絡,最終目的是假扮有意發展網上情緣等博取信任,從而騙取金錢或取得事主個人資料。面對騙徒手法層出不窮,但根本目的亦旨在騙取金錢,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鄧家彪昨日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建議,特區政府除加強防騙宣傳外,還應多與各銀行聯繫,及早發現可疑戶口,以及修改法例賦權銀行凍結可疑戶口,以減低市民受騙風險。

鄧家彪指出,雖然特區政府過去一直在防騙宣傳上進行不少社區教育工作,但騙徒的詐騙手法層出不窮,認為政府有必要與銀行加強聯絡,共同打擊可疑戶口。他續說,騙徒大多利用傀儡戶口作詐騙及轉移資金之用,建議政府修訂《銀行業條例》,容許銀行一旦發現可疑戶口突然轉入大量金錢,可立即凍結該戶口,或暫緩相關戶口的匯款,以便警方進行調查,避免受害者蒙受損失。

他並建議政府繼續加強公眾宣傳,提醒他們提高警覺,切勿隨意借出銀行戶口,或將戶口售予他人,以免成為騙徒的幫兇。

籲電訊商阻截陌生來電

立法會議員李鎮強指出,目前不少市民的手機未安裝防詐騙應用程式,他認為電訊商有社會責任,應該在出售手提電話前預先安裝相關減低和阻截陌生來電的應用程式,以協助市民降低受騙風險。政府亦可資助市民購買有關程式,阻截陌生電話。

【熱點民議】街坊:正常邏輯不理會不上當

(香港文匯報記者 蕭景源)馬鞍山錦龍苑居民毅先生:我與太太早前收到類似的詐騙短訊,我是收到「鄰居」投訴噪音的短訊,太太收到投訴漏水的短訊,但我們都未有理會,「正常邏輯都不會理會。」

錦龍苑居民毅先生(香港文匯報記者鄺福強 攝)

他即場向記者展示該詐騙短訊,顯示是由一個9字頭的香港手機號碼發出。

馬鞍山錦龍苑居民劉先生:我自己和家人都未收過類似的詐騙短訊,但有這樣的詐騙手法都不足為奇。我和家人都很小心,平日會留意不同種類騙案手法,「就算收到類似的短訊都不會上當。」

錦龍苑居民劉先生(香港文匯報記者鄺福強 攝)

相關閱讀:

騙案速報│假冒富途牛牛詐騙短訊再現 受害人24小時損失近200萬元

責任編輯: 趙霁
统一服务邮件|Unified Service Email:chinanewsonline@yeah.net
Copyright@中国通讯社(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