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是香港的「金字招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香港大學,正邁向115周年,位於港大百周年校園智華館內的港大校史館作為首項慶祝項目,今日(28日)正式開幕。作為承載學府百年記憶的全新文化空間,校史館昨日舉行傳媒預展,巧妙融合歷史傳承與數碼科技,率先介紹當中陳列的26件複製歷史文物及逾百張經AI技術活化的動態舊照,立體呈現港大百年育才歷程。展館設四大數碼展區,分別以「香港大學的成立」、「香港大學成長期」、「學院發展歷史」及「校園發展與未來」為主題,並以圖文展板勾勒港大發展年表,構建完整校史脈絡。港大校史館首階段將專供校內師生參觀,預計明年1月起免費開放予公眾,讓社會各界認識港大逾百年發展歷程。
●香港文匯報記者 陸雅楠
香港大學在1910年3月16日奠基,並在1911年根據《大學條例》創立,1912年落成啟用。為紀念其115年歷程,港大特別設立校史館,連同學習空間總面積達503平方米,展覽面積佔227平方米。港大首席訊息主管兼大學圖書館館長伍麗娟在預展介紹指,整個校史館劃分為三部分,總投入逾千萬元,歷時一年多建設完成。西側區域將作為學生學習空間,延續智華館為學生提供優質學習環境的理念,並融入綠色主題設計。中央為多功能區域,可舉辦工作坊、研討會等活動,並設有特色「打卡點」,如團隊精心製作的復古路牌和重新設計的綠燈標誌,為空間增添新意。
步入數碼展區,地面以花磚設計象徵校史四大階段:創校期、成長期、發展期及未來展望。展區中央巨型LED光柱,結合沉浸式數碼投影技術,將精選黑白歷史照片動態化及色彩還原。歷任港大校長更會「逐一現身」與參觀者互動,營造穿越時空的視覺體驗,呈現百年學府的時代演變。伍麗娟特別指出,這是港大歷來首次透過AI技術讓歷任校長「開口說話」,極具紀念意義。各數碼展區的動態舊照,亦是團隊經過多輪挑選與處理,耗時約四至五個月,以AI軟件修復舊照片,經數碼增強處理後,令歷史瞬間重現眼前。
「香港大學成長期」展區記錄大學各發展階段,包括聖誕舞會的生動場景、授勳儀式的重現等,經AI處理後連人物口型與動作皆極為逼真,展現大學進入飛躍發展時期。展板設計融入立體層次,並特別突出孫中山先生於日報發表的名言:「我有如遊子歸家,因為香港與香港大學乃我知識之誕生地。」
「學院發展歷史」展區則呈現各學院特色,「校園發展與未來」區域展示港大近二十年的發展,如國際排名成就、人才引進等重要資訊。伍麗娟表示每個區塊內容豐富,值得細心品味。
實體展區透過圖文展板串聯港大歷史軌跡,展櫃中陳列26件複製文物,包括大學校徽紋章、奠基鏟、擴建鑑(1978)、百周年鐘(2010)等標誌性展品。現場還設有兩幅大型複製肖像畫,分別為1925至1930年擔任校監的金文泰爵士及1924至1938年出任校長的康寧爵士。
伍麗娟認為象徵港大起點的「奠基鏟」尤具意義,但強調每件展品皆具歷史價值,檔案室同事整理過程中亦不時驚嘆「原來館藏還有這些珍品!」她續指許多藏品為首次公開,每件都凝聚港大人共同記憶與情感,見證這所百年學府的傳承與創新,相信對公眾而言皆是難得一見的驚喜。
智華館地下入口處特別展示港大東閘原牌匾,刻有饒宗頤教授1992年親筆題寫「香港大學」,是見證校園發展的重要標誌。伍麗娟指出,東閘位置經大型翻新後加建了電動扶梯,原有牌匾經安全結構調整後保留於此,讓歲月痕跡得以延續。她強調,展品採取「適度保留」原則,盡量不作過度修復,以保持歷史脈絡清晰可見。
港大校史館資料:
地點:香港大學百周年校園智華館地下 展覽面積:227平方米 四大主題展區:香港大學的成立、香港大學成長期、學院發展歷史,及校園發展與未來 歷史突破:首次以AI技術讓歷任校長「開口說話」;陳列26件實體複製文物藏品,多項藏品為首次公開 展館容納量:約80至100人,初期為維持參觀秩序,暫不接待16歲以下兒童,以保護珍貴藏品及互動裝置 開放時間:上午9時半至下午5時半,分4個時段 開放安排: 率先開放予校內師生,並會培訓學生及同事擔任義務導賞 明年1月起免費開放予公眾,需預先網上登記,每組最多4人,與校園入場規定一致。詳情將於專屬網頁公布資料來源:港大整理:香港文匯報記者 陸雅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