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李芷珊)隨着近年氣候變化加劇,香港今年7月尾開始暴雨連連,天文台17日內發出5次黑色暴雨警告,打破自有紀錄以來一年內發出最多「黑雨」的次數。路政署市區及新界緊急控制中心一共啟動了12次,包括5次黑雨和兩次十號颱風訊號,合共處理約5,600宗個案,超強颱風「樺加沙」襲港期間,更派出近200個應急小組,包括逾1,000名署方職員和承建商工人,處理受颱風影響的道路塌樹阻路和路面水浸等問題。為應對極端天氣對公共道路既挑戰,路政署以三大策略去處理極端天氣對公共道路既挑戰,當中包括防患未然、緊急應變及災後復原。
在防患未然方面,每年在颱風季節及雨季來臨前,署方都會提前準備,指示承建商並聯同相關部門,預先檢查較高風險道路、構築物、路旁斜坡的排水設施,亦會特別留意檢查鄰近巴土總站及巴士廠附近的道路的排水設施。每一次颱風來時,都會再做一次預先檢查;而災後復原方面,路政署緊急控制中心一直根據公共道路在交通方而的重要性,按緩急輕重次序,爭分奪秒進行搶修受損道路設施,致力為市民在惡劣天氣後盡快開通主要道路,將對市民的影響減到最低。
至於緊急應變方面,路政署緊急控制中心在惡劣天氣期間全程運作,以統一接收有關資訊,及協調處理緊急道路事故的資源調派。緊急控制中心運作期間由9個維修承辦商提供前線支援,在全港約50個不同地點隨時候命出發,以高效協調資源來處理因颱風、暴雨等造成緊急道路事故。此外,路政署亦會在八號風球降低前及安全的情況下,安排承建商派遭約50隊巡邏隊巡查企港主要道路及巴士路線,讓職員全面評估各區的路而狀況,再按交通需要,編排優次進行清理或緊急維修。
路政署助理署長(新界區) 陳維德表示,署方已為沙田城門河、大埔林村河及大埔河沿岸水浸風險較高的低窪地帶16條行人隧道安裝「行人隧道水浸警告系統」。當行人隧道內的水位超過水浸觸發感測器預設的高度時,設置在行人隧道入口的燈箱會顯示警告信息,提示行人切勿進入;路政署在緊急控制中心運作期間使用的「電子個案處理系統」亦能全自動化接收1823轉介或承建商巡查發現的個案,承建商可經系統跟進個案並即時上載相關復修工程完成前及完成後的相片。此外,緊急控制中心在八號風球降低前及安全的情況下,會安排承建商派遣巡邏隊巡查全港道路及主要巴士路線,中心職員可以透過「颱風巡邏隊監察系統」,即時知道巡查的進度,以及發生水浸、塌樹、路陷等緊急事故的精確位署,以便適時調配人手迅速跟進。
責任編輯: 孫佳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