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凉山作为四川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主战场,是川西南粮食主产区和重要农业综合生产基地,安宁河流域素有“天府第二粮仓”美誉。但是,该地山地灾害多发频发,近五年年均统计灾情约115起,在水热资源丰富的河谷地带形成大量泥石流滩地、堆积扇及水毁农田等灾损土地,导致大量优质耕地资源持续流失,加剧了山区人地矛盾。
近年来,针对灾损土地广阔的复耕前景,大凉山深入探索绿色高效复耕技术体系与特色模式,提升土地生产—生态协同效益,实现耕地资源扩容、提质、增效,走出了一条灾损土地向特色农业高地的转型之路。
为解决喜德县桃源村分叉沟泥石流灾害频发,威胁农业安全生产的问题,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创新减灾与绿色发展协同理论,促进灾害链全程管控与生态功能修复和特色产业发展。分叉沟系统开展生物谷坊、梯级透水拦砂坝、立体植被防护体系“全流域防控、多层级拦截”的生态—岩土减灾工程,使灾害发生率下降76%。
灾损土地通过宜机化整地改土技术建设标准化果园,实施山坪塘建设与重力滴灌、间套作/宽行轮作、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解决“缺土、保水、少肥、效益低下”难题;泥石流滩地通过渔光互补、鱼稻/菜共生、立体种养、尾水循环等技术创新水产园区建设与管理,解决生态化种养结合难题。
减灾与绿色发展协同模式打造的新型现代农业综合体,已经申报创建州级农业产业示范园,实现灾损土地可持续利用。
冕宁县的哈哈村曾因山地灾害和水土流失,部分土地退化严重,土壤质量贫瘠,被称为“烂河滩”。2024年7月,一场泥石流灾害瞬间冲毁了百余亩耕地,给农民造成惨重损失。为推进灾损土地高效复耕,提高土地生产效益,哈哈村系统开展土地整治与修复工程,通过河堤建设、道路改造、水系连通、客土培肥等措施,已建成5万亩标准化烟叶基地,成为全省最大的烤烟连片种植示范区之一。
依托“公司+科研院所+合作社+烟农”合作范式,形成“育苗、大田、烘烤”三个场景“育、耕、种、管、采、烤”六个环节农机农艺融合标准化管理模式,并推行烟叶与苦荞麦、魔芋轮作,构建了“机艺田服”协同发力的烟叶生产体系和“种植+租赁+务工+分红”的多元收益机制,探索走出了一条科技支撑、生态稳健的烟叶高质量发展之路,助推“烂河滩”蜕变为“金土地”。
2020年6月,冕宁县的曹古村遭受特大暴雨,引发大规模的山洪泥石流灾害,造成农作物受灾1017公顷、成灾721公顷、绝收209公顷,耕地受损十分严重。
为修复大量灾损土地,当地政府和四川土地集团实施土地综合整治,累计客土达33万立方米,将部分旱地转化为水田,改造面积达2000多亩。
同时,通过新品种优选优育、无人机施肥、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机械化播种和收获等,彰显复耕土地的“科技含量”,提升了综合效益。
当地农业合作社积极整合资源,为受灾农户提供种子、农资和技术支持,形成“土地整治+现代农业+乡村振兴”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模式,逐步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
桃源村的渔光桃韵、哈哈村的标准烟田、曹古村的生态耕作,大凉山灾损土地的绿色转型与重塑印证着“乡村振兴是人与自然、传统与创新的深度对话”。
灾损土地复耕可有效增加耕地面积,改善区域景观面貌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保障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缓解人地关系矛盾,促进民族团结与维护社会稳定等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勤,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