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2025年重庆市水稻机收减损技能大比武在开州区临江镇龙桥村举行,30名来自各区县的农机手齐聚金黄稻田,展开了一场“毫‘米’之争”的技艺大比拼。
比赛现场,10台履带自走全喂入式谷物联合收割机整齐排列,30名选手通过抽签分为3组依次登场。他们中既有经验丰富的“老把式”,也有擅长机械操作的“新农人”。在雨后稻田干湿不均、稻穗湿度大的不利条件下,选手们凭借精湛技艺迎难而上。比赛设置了安全意识、操作熟练度、作业效率、作业质量等多个评分项目,不仅考察选手的操作技能,还对机收损失率、割茬高度等细节进行严格考核。
随着“比赛开始!——”一声令下,农机手驾驶收割机迅速驶入稻田指定区域,收割、脱粒、入仓系列操作一气呵成。比赛中,有人不断调整割台高度寻找“最佳吃料”角度,有人精准控制行进速度确保稻穗“颗粒归仓”,还有选手通过听发动机声音判断负荷大小,实时调整参数。每位选手完成后,专家评审组立即下田测量茬口高度、收集落粒、计算损失率,结合作业效率、操作规范等指标进行综合评分。
经过激烈角逐,永川区农机手刘波以损失率仅0.07%的优异成绩夺得一等奖,合川区张后兵、巫溪县赵章林获二等奖,酉阳县冉光海、秀山县吴昌军、江津区杨微波获得三等奖。
“这次比赛难度不小,”开州区选手李小军感慨,“田地雨后软硬不一,稻秆高低起伏,必须像老中医把脉那样感知细微变化,及时调整操作。”梁平区“95后”机手刘金发虽年轻却已有十余年驾龄,他通过听发动机声响便能判断机器负荷、调整作业参数。
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重庆水稻机收面积预计超880万亩,若机收损失率降低1个百分点,全市可增收稻谷约8800万斤。目前全市机收平均损失率为1.58%,优于现行作业标准1.22个百分点。
据悉,重庆已连续四年举办水稻机收减损技能比赛,该活动已成为技术交流、人才培育、以赛促训的重要平台。下一步,重庆市将持续推进农机装备补短板,支持高效低损机具研发制造,落实农机补贴政策,加快老旧农机更新换代,大力推广新技术新装备,同时深化“大宣传、大培训、大比武”,让“减损就是增收、减损就是保供”的理念深入人心,进一步降低收获环节损失,守护粮食安全的“最后一公里”。
作者:邓佳星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邓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