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财政每年安排近1亿元,支持建设25个省市县三级指挥田和125个精耕细作示范点
创新省、市、县、乡四级农技人员“到户到田”包保联系规模种植主体工作机制
累计投入“一喷多促”资金8438万元,完成作业面积1330万亩
眼下的江淮大地上,一派生机勃勃的秋粮画卷正徐徐展开。记者跟随农业农村部秋粮生产和防灾减灾安徽调研组探访:在地6400多万亩秋粮正在全面进入冲刺期,即将迎来丰收景象。
六安市金安区木厂镇的春泉种植合作社的6000亩水稻田已经能闻到淡淡的稻花香,田间安装着太阳能杀虫灯和稻纵卷叶螟迷向器等绿色防控装置。正处于抽穗扬花期的水稻翠绿欲滴、整齐划一,多台大载荷植保无人机正在田间按照既定轨迹进行“一喷多促”作业。
“面对前期的高温天气,农业农村部门指导我们在关键性节点落实好灌溉调温等田管措施,眼下实施的‘一喷多促’更好似‘临门一脚’,对秋粮的产量和质量至关重要。作为省级指挥田,我们更不容懈怠、有责任成为单产提升的标杆。”合作社负责人朱云飞信心满满地说道。
“我们选择比较好的药剂,每亩地的成本约在30块钱。飞防收费不是按照亩数计算,而是根据单位面积药剂量算,这样以更大效率地保证飞防质量。”金安区恒丰种养合作社的理事长林义杰介绍说,除了服务自家3千多亩水稻田,合作社还辐射周边地区1万多亩的社会化统防统治。
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工作,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撬动作用,构建目标聚焦、导向明确、覆盖全程的粮食生产支持政策体系。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资金项目支持,省财政每年安排近1亿元,支持建设25个省市县三级指挥田和125个精耕细作示范点,打造30万亩高产核心区,辐射1000万亩稳产示范片,年培训种植农户超10万人(次);连续3年累计安排9.36亿元,专项奖补300亩以上种粮大户,引导发展优质专用粮食生产。
地处南北分界线淮河之畔的五河县怀森专业合作社的3千多亩玉米已经进入蜡熟期。调研组专家安徽农业大学教授马庆钻进一块增密播种的玉米地里,掰开玉米苞叶仔细边数边算了起来。“420多粒,6000株,百粒重30多克……亩均产量能超过650公斤,后期水肥管理到位、适期晚收还能增粒重。”他给种植户谢怀森现场细细传授“增收秘诀”。
在五河县大豆单产提升工程核心示范区内,调研组一行看到,集中连片种植的大豆长势旺盛,豆荚密集如串串绿色铃铛。“我们这里大豆以前的亩产量一般就在300斤徘徊,通过实施大豆单产提升工程,采取水肥一体化技术措施,单产亩均增加40公斤以上,实现化肥、农药、灌溉用水减量增效和单产全面提升。”蚌埠市农技中心主任孙善军介绍道。
与往年有所不同的是,今年安徽省首次创新省、市、县、乡四级农技人员“到户到田”包保联系规模种植主体工作机制,全省择优选择1700余名农技人员包保服务5214名大户,覆盖面积288.9万亩,其中省级28名副处级或副高职称以上干部包保大户62名,涉及面积8.16万亩。编制《大面积单产提升农技指导服务工作手册》,分发至每名包保责任人,及时实地开展“面对面”技术指导,帮助农户解决个性化问题,形成发现、反馈、解决问题的闭环。同时,把包保评价打分作为干部评优评先的依据以倒逼农业服务精准到位。
面对影响秋粮丰产丰收的高温、干旱和病虫害等,安徽主动积极开展秋粮“一喷多促”。早谋划、早部署,7月发出工作提示和《技术意见》,提醒各市、县抓住秋粮生产关键时期,不等不靠、先干后补,及时开展“一喷多促”。同时,省农技总站联合省农气中心开展高温干旱气象预警和秋粮科学指导。截至8月28日,全省累计投入“一喷多促”资金8438万元,参与作业组织4669个,已完成作业面积1330万亩。
“今年秋粮面积稳中有增,苗情长势好于上年,病虫发生总体较轻。”安徽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锚定江淮粮仓建设目标,扎实推进大面积单产提升,积极克服干旱等不利影响,夏粮产量再创新高,秋粮具备稳产高产的苗情基础,全年粮食有望再夺丰收。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杨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