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包的云吞在沸水中翻腾如元宝,店员手法娴熟地拌馅填馅,一大勺熬足2小时的鸡汤浇在刚出锅的饺子和云吞,香气混着蒸腾热气漫过街巷——一方小店,半城烟火,这便是中国餐饮最寻常却最动人的风景。
新华网携手大窑饮品推出《烟火里的中国》栏目,本期走进袁记云饺,对话联合创始人田伟,探寻这一碗从广州菜市场走出的饺子,如何以五千家门店的规模包出亿万人的日常温暖,又如何将东方饮食文化裹进面皮,送往世界餐桌。

从篮球场到饺子店:体育生创业“永不散场”
“我们创业,就像打一场永不结束的篮球赛。”谈及创业初心,田伟的语调带着体育生的爽朗。2012年,创始团队在广州茶滘市场租下5平方米档口,取名“袁记饺子云吞连锁店”。选择饺子赛道,源于对民生饮食的朴素认知,“饺子是千年传承的国民食物,不需要追逐风口,只需用真心换放心。”
体育生的竞技精神被刻入品牌基因,当提及与同学们的创业感受时,田伟回忆到,东南亚负责人张世雄出海拓店时遭遇强震,仍坚持完成市场调研;海外拓荒期,团队集体奔赴各国“二次创业”。如今,袁记云饺全球门店超5000家,每年采购猪肉超8万吨,鲜虾蟹籽云吞年销1亿颗。但他更看重的是另一组数据:“香港门店熟客复购率超八成——街坊的信任,才是真正的护城河。”

食材里“较真” 一碗饺子的全球化表达
“饺子核心无非肉、菜、面皮,但每一样都要较真。”田伟细数其中的门道:猪肉需前腿后腿搭配以求嫩滑劲道,蔬菜每日现购现洗,面皮用全球多种面粉拼配,经九道压延成就久煮不烂的韧劲。为保障食材新鲜,袁记搭建起覆盖种植、加工、冷链的全链路体系。2021年猪肉价格飙至每斤40元时,袁记仍按十几元的价格供应加盟商,月亏超400万元。“老袁(袁记云饺创始人)连房产证都备好了,但我们没改标准、没停现包。”田伟说,正是这份坚持让街坊们愿意“一根一根看我们洗菜,一颗一颗看我们包饺”。

在袁记云饺的菜单上,饺子早已超越传统主食角色。混酱干拌、红油酸汤、煎炸蒸煮……“1+N”战略让饺子成为兼容东西方口味的载体。这种“核心单品+多元延伸”的思路,恰好与大窑饮品“1+2+N”的产品战略不谋而合——大窑以经典碳酸饮料为基本盘,延伸出果蔬汁、植物蛋白、茶饮、能量风味饮料等细分品类,以多元化产品矩阵精准满足市场需求。“饺子在全世界都有同类食物,如意大利小方饺、印度萨莫萨。我们要做的是用排列组合激活传统。”田伟举例,羽衣甘蓝鲜虾饺、魔芋燕麦饺则瞄准健康趋势。出海进程中,袁记更探索出“前店后厂”的本地化模式:泰国门店租用五层物业,一楼卖饺,二楼制馅,三楼以上办公住宿,形成闭环供应链。“让外国友人学念‘Jiaozi’时,尝到的是现包的温度,而非冷冻的将就。”

烟火温度:加盟商与员工的“共生舞台”
袁记的烟火气,不仅缭绕于餐桌,更浸润在数万员工与加盟商的生活中。00后甘肃姑娘李琦加盟袁记后半年做到日销破万,坦言“把饺子包得皮薄馅大就是成功”;长沙全职妈妈唐雅静用一年半开出两店,带领多名50岁员工实现月销售额超百万元。“袁记是普通人重启人生的平台。”田伟说。降低加盟费、建立高层直联微信群、发放补贴与代金券……袁记试图用制度守护这份人情味。而“长者饭堂”“门店急救培训”等社区公益,则让饺子店成为街坊的安心据点。“餐饮的终极竞争力,是让员工有自豪感,让顾客有安全感。”田伟总结。

最后,田伟用一句话定义袁记云饺:“一碗人间烟火,一份可品尝的团圆。”从菜市场档口到全球五千店,袁记用十三年证明:餐饮的韧性,藏在对食材的敬畏里;品牌的活力,生于对普通人的尊重中。当饺子热腾腾地端上餐桌,东方饮食文化中的“和合”之道,也随着馅料香飘向更远的世界。

作为扎根大众餐饮的大汽水标杆品牌,大窑饮品始终致力于成为“全场景餐饮伴侣”。其经典碳酸饮品的劲爽大气与袁记云饺红油干拌的爽辣相得益彰,而果汁与植物蛋白等多元产品线,亦能为清汤云吞、煎饺等不同吃法提供丰富搭配,共同升华这份餐桌上的满足感。商业向善,人心向暖,大窑饮品与袁记云饺,正以各自的方式,守护着这人间最朴素的温暖,让烟火气愈发绵长动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