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快报》10月28日文章,原题:英国在印度开设高校是否会将平民百姓拒之门外? 日前,在英国首相斯塔默访问印度期间,印英两国签署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全面经济与贸易协定》(CETA)。随后,印度总理莫迪访问英国。《全面经济与贸易协定》是一份涵盖多个领域的协议,其中高等教育是双方合作的重点领域之一。英国高等院校计划在印度文化合作项目的框架下,在印设立拓展校区。然而这些机构的设立,真的能够加强印度高等教育普及化吗?
“无需出国即可获得英国学位”
印英双边会晤中,斯塔默明确提出,将在印度开设9所英国大学分校。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已率先在印度哈里亚纳邦古尔格拉姆开设分校。此外,英国约克大学、阿伯丁大学、布里斯托大学、利物浦大学、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考文垂大学、兰卡斯特大学和萨里大学也将在印度不同城市设立分校。
英国政府承诺通过“无需出国即可获得英国学位”的模式,为印度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环境。毋庸置疑,自中世纪和工业革命以来,英国教育产业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也更加符合全球标准。然而,它也承载着殖民时代的遗产。
我们需要仔细忖度英国政府开设这些大学的意图。其主要目标似乎是为了从高等教育市场获取商业利益,尤其是在印度政府正在逐步从高等教育领域撤资,并要求学校自行筹集资金之际。英国的动机显而易见:通过投资海外高等教育来获利。据悉,高等教育是英国最大的出口产业之一,2022年为英国经济贡献了320亿英镑。此次合作中,英国政府的目标是从印度高等教育市场额外获得5000万英镑的收入。
挤压本土公立学校生存空间
为提高教育质量并彻底改变印度教育体系,莫迪政府于2020年启动了新版《国家教育政策》(NEP2020)。这份文件提出,印度高等教育需要按照一系列全球标准和规范来实现“国际化”,通过与全球最好的机构合作,将印度重新确立为教育领域的“世界导师”。这就引出一个重要问题:印度政府计划如何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是通过向强大的西方国家开放高等教育市场吗?
近期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例如学费上涨、学术受限等,都与印度高等教育的既定目标背道而驰。这些事件揭示了印度政府将高等教育机构商业化和私有化的意图。国际大学的入驻看似促进了与印度大学的合作,但实际上,其很可能挤压印度本土公立学校的生存空间。本就面临资金严重短缺、被政府忽视的印度公立大学,可能难以与这些外国院校竞争,这种趋势已在印度私立大学中愈发明显。更重要的是,这些私立大学以及外国大学的学费远高于公立大学,只有少数阶层才能负担得起。
如何提高普通民众入学率
印度高等教育的未来是融合还是分裂?在高等教育以市场为导向的时代,这个问题迫在眉睫。全印度高等教育教师联合会及其盟友组织曾明确表示,高等教育市场化和商业化将使大多数学生无力承担学费,并将低种姓人士、多数普通民众和偏远部落等群体排除在外。
此外,这些机构可能只提供流于表面、基于成绩的奖学金以作宣传,而非真正实现包容性。这些机构究竟是为谁而设立?谁将真正受益?这些外国大学将对公立高等教育机构产生什么影响?低种姓人士、大多数普通民众和部落学生的高等教育入学率已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他们的入学率将如何变化?这些问题需要政府与社会进行认真讨论。(作者什舒·兰詹,白鹭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