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当前位置:新闻 > 香港 > 正文
(有片)瑪麗醫院縮短等「通波仔」時間至53分鐘 年底將引進人工智能診斷心電圖
2025-10-29 来源:香港文匯網

大公文匯全媒體報道:心臟病是香港三大殺手之一,其中急性ST段上升心肌梗塞(STEMI,又俗稱「心臟病發」)患者越早在發病後完成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俗稱「通波仔」),術後一年內存活率就越高。瑪麗醫院胸痛中心自去年11月設立,並在今年5月成全港首間通過國家認證的胸痛中心,對入院各環節進行了大量優化,成功將患者等「通波仔」時間減至近半,由設立中心前105分鐘的中位數降至現時53分鐘。

瑪麗醫院胸痛中心成功將患者等「通波仔」時間減至近半,由設立中心前105分鐘的中位數降至現時53分鐘。(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劉鴻霖攝)

「通波仔」手術晚30分鐘死亡率增約3%

年過60歲的浩霆去年5月突然感覺手腳麻痺、身體無力,其子女立刻叫救護車送他前往瑪麗醫院,診斷發現他其中一條血管有九成以上堵塞。他回憶,在救護車上做了心電圖,由就診至完成「通波仔」僅用約一小時,過程十分順利。術後,他還參加了東華醫院為期12節的復康課程,身體已大幅恢復。

年過60歲的浩霆回憶,他在救護車上就做了心電圖,由就診至完成「通波仔」僅用約一小時,過程十分順利。(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劉鴻霖攝)

國家標準規定,在認證胸痛中心內,患者「到院至灌流時間」(自抵達急診室至「通波仔」成功疏通血管用時)須在90分鐘內完成;數據顯示,若延遲30分鐘,病人術後一年內死亡率將增加約3%,且死亡率會隨手術時間推遲而遞增。因此,瑪麗醫院內科副部門主管及顧問醫生陳穎思表示,在處理類似患者時,醫院每個環節分秒必爭,好比跑步接力賽,「如果你第一棒交慢咗,第二棒就自然有機會又會再推後,最後所有嘢就會好長」。

優化措施將等候時間減至53分鐘

為縮短患者手術等候時間,瑪麗醫院胸痛中心推出了多項優化措施。陳穎思介紹,院前急救系統可在接報12分鐘內抵達現場,並在現場或救護車上提前為患者進行心電圖檢查;檢測結果將即時傳至醫院,醫生可預先評估病情並準備「通波仔」;中心更設綠色通道,可在病情分流下迅速安排患者接受治療。

陳穎思介紹,為縮短患者手術等候時間,瑪麗醫院胸痛中心推出了多項優化措施。(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劉鴻霖攝)

數據顯示,在這些措施下,胸痛中心內近乎全部的STEMI病人均可經綠色通道直入心導管室治療,其中逾75%患者可在抵院90分鐘內完成「通波仔」;心導管室則可在10分鐘內準備就緒。陳穎思指出,今年9月數據顯示,醫院已將「到院至灌流時間」中位數減至53分鐘。自胸痛中心啟用以來,已有約1400名急性心臟病患者經綠色通道獲更及時治療,其中有162名STEMI病人完成「通波仔」。

建「港島西醫院聯網」轉運病人

瑪麗醫院與周邊尚未配備心導管室的東華醫院、葛量洪醫院、東華三院馮堯敬醫院、大口環根德公爵夫人兒童醫院、麥理浩復康院共建「港島西醫院聯網」,合作醫院患者的心電圖將接入內聯網平台,若發現異常,將經綠色通道盡快轉運至瑪麗醫院進行手術。

手術結束後,康復亦是重要一環。東華醫院心臟病預防及康復中心病房經理郭穎怡表示,醫院與瑪麗醫院合作,為術後患者提供康復計劃。她介紹,活動包括帶氧運動、肌力訓練、八段錦等;醫院還會在運動及課程中利用遙距心電圖檢測等設備監察患者狀態。

東華醫院心臟病預防及康復中心病房經理郭穎怡表示,醫院與瑪麗醫院合作,為術後患者提供康復計劃。(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劉鴻霖攝)

年底將引進人工智能診斷心電圖

據悉,瑪麗醫院新「臨床大樓1」將於今年12月陸續啟用。陳穎思介紹,新大樓會增配心導管室,並將心臟內科日間病床增至6張,屆時還計劃引進人工智能對病人心電圖進行即時診斷,預期可進一步縮短「到院至灌流時間」。

最後,陳穎思強調,在治療急性心臟病中,時間至關重要。她建議,患者如出現心口劇烈疼痛、嚴重頭暈無力等情況,應即時撥打999急救電話,乘救護車到就近醫院就診。

(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劉鴻霖報道;視頻攝製:周楎、葉德榮)

責任編輯: 何雪沫
统一服务邮件|Unified Service Email:chinanewsonline@yeah.net
Copyright@中国通讯社(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