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当前位置:新闻 > 文化 > 正文
当“狼图腾”遇见“封神”:中法导演的跨文化对话
2025-09-24 来源:中国网

2025年北京文化论坛的特别策划“风移影动——中法影像对话”系列活动之让-雅克•阿诺对谈于9月23日下午在北京电影学院海淀校区举办。对谈由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副主任毛小睿老师主持,法国著名导演让-雅克•阿诺与中国知名导演乌尔善围绕跨文化创作、产业合作、新生代培养三大维度展开对话,为影迷与从业者带来前沿思考与经验分享。本场活动也是“永不落幕的北影节”活动之一。

对谈现场

1.跨文化叙事的“根”与“桥”——个人经验与文化共鸣

让-雅克•阿诺导演在许多不同国家与当地团队合作,其影片跨越文化差异,谋求世界各地观众的共鸣与认同。让-雅克•阿诺导演从影片《情人》《熊的故事》的创作过程谈起,分享了他对题材选择的依据,对跨文化叙事独特理解,以及跨文化创作的心得与感受。

“电影最初是默片,”让-雅克•阿诺道“默片之所以能够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恰恰证明电影动人之处不只是台词,而是通过视觉化的影像传递电影中心的情感和思想,这种情感和思想是人类之间共通的,它们能够逾越语言、生活习惯、文化的鸿沟。”

让-雅克•阿诺

乌尔善导演对此深表赞同,他补充道:“我觉得人与人之间的共性大于差异。在电影创作中,我在乎的是有没有打动我的情感事件发生。无论是中国观众还是世界其他国家的观众,他们也会有同样的情感需求。”

2.中法电影产业的“异”与“合”——合拍、技术与市场的对接

谈到中法电影产业的合作前景时,让-雅克•阿诺导演以电影《狼图腾》为例,指出:“其实中国文化和法国文化具有一定的共性,例如都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美食。中国同事在合作的时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我不会讲中文,但他们能够很迅速且准确地理解我的需求。”

乌尔善导演则从合拍实践角度分享了见解:“《封神》剧组有来自21个国家的工作人员参与,各个部门都有不同国家在这个领域里最优秀的电影工作者。来自不同地区的工作伙伴,能给你带来先进的工作方法和更科学的观念。”

乌尔善

对于未来中法电影的发展,两位导演都持高度乐观的态度。“在法国,我们有两个专门为中国创作者设立的电影节,期待未来能够看见更多中国电影出现在欧洲的银幕上。”让-雅克•阿诺导演表示。

3.新生代电影人的“承”与“创”——教育、传承与未来趋势

在谈到电影教育时,乌尔善导演分享了自己的学习经历:“在电影学院的时候,我最喜欢待的两个地方,是拉片室和图书馆。我觉得学电影最好的方法就两个,一是多看电影,二是多拍电影。”

法国电影体系在艺术与商业的平衡方面有着丰富经验,特别是CNC(法国国家电影中心)的扶持机制,既保护创作自由,又注重产业培育。这种模式对中国青年导演的成长很有借鉴意义。让-雅克•阿诺强导演以自己亲身经历为例,介绍了扶持机制的模式,以及这种模式在全球范围内为青年创作者提供的便利。

针对青年电影人的成长,两位导演都建议要多实践、多合作。“一定要给予创作伙伴爱和尊重。导演就像交响乐团的指挥官,只有让所有人感受到爱与尊重,才能把所有人的力量汇聚在一起,谱写一段优美的旋律。”让-雅克•阿诺导演说。

在正式对谈结束后,现场观众特别是北京电影学院的学生们踊跃提问,围绕创作灵感、国际合作、青年导演的成长路径等话题展开热烈交流。两位导演耐心解答并鼓励青年学子要敢于突破、保持热情,强调“真正的电影教育来自不断的实践和与世界的交流”。学生们纷纷表示获益良多,对未来的学习与创作有了更为清晰的方向。

让-雅克•阿诺签名留念

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交织的今天,电影作为文化桥梁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北京文化论坛以“风移影动——中法影像对话”为契机,不仅推动了学术与产业的交流,更让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创作经验在碰撞中产生启发。

对谈现场

作为中法电影交流的新探索,本次活动不仅凝聚了两国导演对艺术与产业的深刻思考,也为未来的合作打开了更多想象空间。可以预见,随着这样的交流不断深入,未来将有更多青年电影人和中外合作者在“对话”中找到“共鸣”,为世界电影注入新的创造力与活力。(常晓姣)

统一服务邮件|Unified Service Email:chinanewsonline@yeah.net
Copyright@中国通讯社(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