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
当前位置:新闻 > 农业 > 正文
乡村片区组团,如何激活新动能?——来自浙江建德的“合作共富”联合体模式探析
2025-05-17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浙江建德市的美无以复加,新安江一江碧水,带来“水清、风凉、雾奇”三绝,加上离大都市近,这里的乡村历来是沪杭居民的热点打卡地。但一枚硬币有两面,反过来讲,由于离城太近,早发夕归极其方便,加上星状分布的乡村美景,虽很精致容量却小,游客难以久留,因此一日游多为常态。

留不住人,表面上看乡村旅游的“夹生饭”,内里却是流量难以转化为“留量”。怎么办?最近几年,建德在悄然发生着改变:党建统领下的“合作共富”联合体,形成了组织化的有力保障;优势互补的产业链串联,加速了特色产品的共生繁荣;片区组团式的联动发展,促进了村集体经济与村民收入的大幅增长。如今,这里的乡村,不再是四散的景点,而是形成了一个个产业交织、行人驻足长留的富美村落群。

组织化“统”起来:党建统领凝聚共富合力

春日里,千年古镇寿昌满目青绿,往来游客如织,他们大多冲着“十里寿昌江”而来。从山峰村的依田驿站启程,漫步至望山旅游驿站,再经由“乡村909蚂蚁工坊”,穿越农业精品园,参观水文化馆,最后抵达江心岛,途经8个村。一路行来,既新鲜又好玩,令人流连忘返。

可是,回望3年前,“十里寿昌江”仅是一枝独秀,山峰村人头攒动,可沿线的其他村黯然失色,明显冷清不少。实际上,这些村大多沿寿昌江而居,天然风光和资源禀赋相差无几,缺的正是如何开发,以及怎样串珠成链。

“一个村的走红,辐射范围毕竟有限,从游客来说,也很难满足他们的各种需求,毕竟资源和空间都有限。因此,这几年,寿昌镇以党建联建为抓手,以山峰村为核心,以江为轴串联桂花村、大塘边村等8个村,组建了合作共富联合体。”寿昌镇组织委员方丽说。

图为在建德市寿昌镇桂花村的幸福田园共富工坊,游客正在体验田园卡丁车。(资料图片)

过去,按照乡村旅游的发展逻辑,各村之间其实也偶有合作,但难成气候,党委政府介入组建“十里寿昌江”联合体,好处在哪?山峰村党总支书记刘国民深有感慨:“村与村之间或多或少总隔堵墙,仅靠自觉搭配,有时很难协调搭配,还涉及利益联结、产业转型等现实课题,没有强有力的外力推动,其实很难力往一处使。成立联合体,有组织牵头,有项目落地,有合作载体,完全不一样。”

今年,建德市以重点村为重要节点,联结周边若干个地理区域相邻、资源禀赋相近、产业特色相似的村,打造“合作共富”联合体,首批推出了“十里寿昌江”“之江湾”、杭金衢“浙硒共富”、航川“139”乡宿等8个联合体。

建德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黄伟斌表示,这个联合体并非虚的构架,而是实行实体化运作,联合体党委负责日常运转、组织管理等工作,联系市领导担任联合体党委发展顾问,乡镇党委书记担任联合体党委书记,乡镇领导班子、相关村社书记、重点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等担任联合体党委班子成员,确保片区组团形成组织化保障。

图为建德市更楼街道长岭艺术村落正在开展的研学活动。(资料图片)

记者发现,这种组织化的“统合”,不仅可以打通辖区内的“奇经八脉”,甚至可以跨越县与县之间的疆界。像建德市大慈岩镇、兰溪市诸葛镇以及龙游县横山镇,三地地域相近、人缘相亲,因为所属地市都各不相同,过去三镇之间产业的确有互动,但仍常会感到政策区隔等带来的诸多不便。

此番,三地联合成立杭金衢跨区域“浙硒共富”大党委,签订三地共富框架协议,立足彼此的农文旅资源,以特色莲产业为纽带,促进流量共享、资源共用、区域共治。效果立竿见影,片区联合体成立后的第一次党委联席会议,便破除了跨区域公交壁垒,还串联起三地丰富的文化资源、产业资源。

产业链“串”起来:优势互补共造特色产品

富春小三峡,江南橘子洲。三都镇盛产柑橘,春江源村是其核心产区,每年到了橙黄橘绿时,往来游客络绎不绝,体验一番后,总忘不了拎走几篮。可橘子成熟季毕竟短暂,放眼其他季节,来此赏景的游客也不少,能带走的“土特产”还真不多。

当把目光从春江源村,拓展至与之邻接的三江口村、松口村,却各有各的“奇货”。松口村也产柑橘,但在同质化竞争下,压力与日俱增,于是转变思路,将未成熟的柑橘,制作成青柑普洱茶,不仅拉长了产销周期,还大大提升了附加值。如今,松口小青柑已走出建德,销往杭州、上海等大城市。

若要说三江口村,宝贝更是不少。除了柑橘,麻糍、小紫薯、粽子、香榧油等农产品在当地都小有名气。不仅如此,该村的特色民俗演艺活动精彩纷呈,时光长廊、吃橘子比赛、渔火橘市、橘园运动会……好戏不断,令人目不暇接。

“如果三个村各自为战,单独看,仿佛各有千秋,但点不成面,局限性会比较明显,比如产品单一,消费者失去选择权。”建德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沈小来一针见血地分析道,相反,若是立足于柑橘,大家抱团发展,就能申报项目、减少同质竞争,产业升级再上一个台阶,然后彼此拿出各自好戏,产品线也能得以极大丰富,绝对实现“1+1+1>3”。

眼下,3个村组成“三江诗路”片区,在新安诗路文化的加持下,以柑橘产业为底色,正筹划打造一系列“橘”事节庆活动,进一步打响知名度,提升附加值。而另一个当家花旦——麻糍,可谓365天不会落幕的伴手礼,在三都镇党委的推动下,三江口村设了个共富工坊,这里集手工制作、展销、体验、直播带货于一体,配套的糯米、芝麻、红豆等种植则落在了三个村里。

成了一家人后,就连精品民宿、星级农家乐、共富渔市、节庆经济等全都贯通起来,联动打造一个个新场景。在建德,像“三江诗路”片区那样,集产业链共富于一体的联合体渐成燎原之势。

图为建德市杨村桥镇“莓好菁英”青年入乡返乡种植草莓。(资料图片)

如航头镇航川村与李家镇沙墩头村等打造的“139乡宿”矩阵,汇聚“蔬果采摘+山林休闲+研学教育”三大业态,形成“吃住行游购学”一体化合作路线。还有新安江街道的岭后片区,整合朱家埠郊野公园、岭后卡丁乐园、天羽茶研学社、洋田竹林等特色资源,形成了游乐园与茶、竹产业的共生发展。

有了片区化的产业链作支撑,现在,游客到建德,少了些“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更多的是沉浸下来,深入全线体验全境,享受慢时光。

村集体“富”起来:组团联动共绘幸福图景

“今年新增了一条生产线,日产约1万斤。”在新安江街道梅坪村的日晒面共富工坊,问及业务情况,负责人廖明龙喜上眉梢。这家成立于两年前的工坊,就是党建引领下,由梅坪村与杭州千岛畔实业有限公司共同打造的产业赋能式共富项目,旨在解决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工坊也不负众望,从成立之初,便步入正轨,但一年多来,平稳有余,开拓尚且不足。

去年下半年,按照“建设一个、带动一批、致富一片”的目标,新安江街道开启了强村带领、多村抱团、多企联动的组团共富模式,考虑到文旅发展的岭后社区需要特色农产品作填充,而梅坪村的日晒面共富工坊也需要更多的营销场景,两者一拍即合,成了重要的产业链上下游。

这种“手拉手”组团联动发展的效果显而易见。截至今年3月底,短短半年,各类农产品销售,再加上所引进的农文旅项目,总共为村集体增收50余万元。而梅坪村吸纳的富余劳动力,也从原来的15名增加到了40多名,这些人平均年收入达到了4.8万元,实打实的家门口增收。

同样的携手“裂变”也在“浙硒共富”联合体内上演。在大慈岩镇里叶村的千荷园驿站内,建德“里叶白莲”与龙游“志棠白莲”等系列莲产品,虽分属不同市域,却被一同摆放在展示架上,供游客们选购。

“以往,大家都是竞争对手,难免互相压价。现在,拧成一股绳,势头越来越旺。”建德市莲子联合会会长叶麒介绍,三地协力打造2万亩全省最大优质富硒莲产业基地,共办荷花节,合推“神奇金三角”精品旅游线路,形成“十里荷花”风光带。2024年,三个地方的15个村集体增收共计650余万元,为农户增收超8000万元。

建德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莫锋表示,接下来,将通过“建立一个组织体系、制定一个三年规划、构建一套运行机制、联建一个合作载体、集聚一批乡村人才,实施一批产业项目、打造一批共富场景”等“七个一”举措,抓实抓细“合作共富”联合体,实现资源全域盘活、人才全域使用、产业全域布局、品牌全域打造、利益全域共享,促进城乡融合,助力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收入差距,为奋力打造“幸福宜居之城、文旅共富样本”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朱海洋 方堃

统一服务邮件|Unified Service Email:chinanewsonline@yeah.net
Copyright@中国通讯社(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