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传统假肢难以满足残障人士的日常需求,当脑机接口技术还停留在大众的想象之中,强脑科技创始人兼CEO韩璧丞带着对大脑奥秘的探索执念,用十年光阴打磨智能仿生手,让“意念控手”从科幻走进现实。

《时代摘要》第三季,走进强脑科技,对话创始人兼CEO韩璧丞,听他讲述智能仿生手背后的技术攻坚,见证科技向善如何为万千家庭带来希望。
为“向好改变”,弃科研捷径赴创业之约
在脑机接口技术尚未普及的2015年,韩璧丞做出了一个关键选择——从学术科研转向创业实干。这一决定,源于他对科研价值的深刻思考。“很多神经科学研究虽重要,却离日常生活太远,可能百年后才能影响现实世界。”韩璧丞坦言,每个人的生命有限,他更想做能让人们快速、猛烈发生向好变化的事。
这份初衷,始于2011年的一次科研发现。当时在美国实验室工作的他,偶然察觉到一个神奇现象:人们无需真实接触,仅凭想象就能在大脑中生成花香、茶香等感知。这让他对大脑产生了浓厚兴趣,随后前往哈佛大学攻读神经科学相关博士,深入研究脑机接口技术。

2015年,得益于学校对创业的鼓励,强脑科技正式成立,英文名“BrainCo”源于“brain computer interface”(脑机接口),直白传递出核心使命。“那时候还没什么人做脑机接口,这个名字也比较好注册,现在几乎不可能了。”韩璧丞的话语里,藏着对行业先机的敏锐捕捉。
这与摘要酒坚持守正创新,不随波逐流的理念不谋而合,唯有锚定核心方向、拒绝“抄近路”,才能在各自领域站稳脚跟。

十年磨一剑,解锁“意念控手”新可能
手,作为人体最复杂的运动器官,成为韩璧丞团队的攻坚焦点。“我们花了七八年时间做一款手,因为手是大脑控制最复杂的部分,也是残障人士最急需的功能载体。”这款凝聚心血的智能仿生手,看似简洁却内藏玄机——内置6个精密电机,每个电机可调节不同角度,能组合出千变万化的动作姿势,适配日常生活的多样需求。

“它非常复杂,极其复杂。”面对“器件看似不复杂”的疑问,韩璧丞反复强调。一代仿生手重量约500克,与普通人手重量接近;二代产品减重至300多克,更显轻巧灵便。
浙江人倪敏成的体验,让技术价值变得鲜活可感。作为双手截肢的体验官,他从2019年起便开始使用这款智能仿生手。“戴上去之后就能按照自己想的去控制,左右手可以同时或先后控制,手指还能单独操作,大拇指还有旋转自由度。”倪敏成现场演示了抓取、写字等动作,灵活度令人惊叹。

从陌生到熟悉,是人机相互适应的过程。“这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我会预判延迟,日常生活中已经没有延迟的感觉。”倪敏成说,有了这双手,他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过去“很多事情不方便”,到如今能独立做饭、拿取物品,甚至练就了工整的书法:“生活质量从三四十分提升到了及格线以上。”现场,他还为节目写下“新华网”“时代摘要”字样,赢得阵阵掌声。

领跑之姿:从“杭州六小龙”到民生赋能者
如今的强脑科技,跻身“杭州六小龙”之列,成为中国前沿科技企业的代表。谈及这份认可,韩璧丞有着清醒认知:“杭州的创业环境特别好,人才聚集,让海外归来的我们没有陌生感。”更重要的是,包括强脑科技在内的六家企业,都有10年以上的积淀,“创始人都在一线带队研发,大家聚在一起只讨论技术问题”。

在技术落地层面,团队持续优化用户体验。“目前给没有手的残疾人装假肢,一天时间就能让他完成基本操作,恢复日常生活。”韩璧丞介绍,若要完成写字、弹钢琴等复杂操作,虽需更长时间训练,但核心是让技术越来越贴近用户需求。
面对竞争,韩璧丞始终保持危机意识:“危机感一直都在,别人跑,我们得跑得更快。”这份底气,源于对技术路线的坚定自信,更源于“解决实际需求”的产品初衷。“我们做的产品不是展示用的demo,而是要给成千上万人使用的东西。”从适配不同残肢状况,到应对南北不同气候环境,团队始终在细节上打磨精进。

从在大学时的科研构想,到惠及残障人士的实用产品;从十年前的默默耕耘到如今的行业标杆,韩璧丞和强脑科技用坚守证明:实用创新之路或许充满挑战,但却是赋能民生的必由之路。脑机接口技术的突破,不仅改写了人机交互的可能,更让“科技向善”有了最生动的注脚。

“争上游,喝摘要”,新华网与贵州摘要酒联合呈现的《时代摘要》第三季,正是以这样的镜头语言,记录中国企业从“技术探索”到“民生落地”的跨越,捕捉行业领军者的时代思考,摘要中国发展向“新”的底气与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