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大公報報道,教育部教育家精神巡迴宣講(港澳站)活動於今日(22日)在香港舉行。本次活動以「以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譜寫教育強國建設華章」為主題,來自內地的「共和國勳章」獲得者王振義院士的同事、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副教授、主治醫師葉楓,浙江省金華市浦江縣鄭宅鎮中心小學正高級教師、全國「最美教師」祝響響,貴州省六盤水市鐘山區大灣鎮海嘎小學教師、全國「最美教師」顧亞,遼寧省葫蘆島市渤海船舶職業學院教授、全國「最美教師」萬榮春,湖北省武漢市盲童學校教師、全國「最美教師」、全國模範教師張龍,鄭州大學教授、黨的二十大代表、全國「最美教師」周榮方以及香港特別行政區香島中學教師、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獲得者朱國傑7名教師作了教育家精神宣講報告。
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博士致辭時表示,教師作為立教之本、興教之源,習近平主席一直高度重視教師隊伍建設,提出了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提出實施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行動。以教育家精神引領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是建設教育強國的重要任務,也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民族復興的必由之路。
她說,教育局積極配合國家強師行動,致力建立高水平的教師隊伍,通過弘揚敬師愛生的文化,表揚優秀教師;持續優化及開展教師培訓及交流項目,拓展專業視野,提升創新教學能力,大力支持教師及校長提升專業。此外,教育局亦會致力完善教師專業操守把關機制,推動教師把教育專業和個人修養相結合,加強師德師風建設。
國家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司長俞偉躍緊接着致辭,他表示,教育部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的決策部署,構建多層次、多領域多形式的合作交流機制,大力支持港澳教育發展。近兩年教育部會同香港教育局組織了12,000餘名香港校長教師赴內地培訓,將港澳教師納入教育部名師名校長培養計劃,支持內地與港澳地接姊妹學校,加強內地與港澳高校師生交流。今年8月,教育部部長懷進鵬率團訪問港澳,進一步深化合作,推進港澳更好地融入國家的發展大局。
他說,港澳特區政府始終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港澳教育整體水平與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當前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加速演進,港澳要建設更具影響力的國際教育中心、創新中心及人才中心,需打造具有教育家精神的優秀教師隊伍。對此,他向教育同仁分享三方面體會:一是厚植家國情懷;二是提升育人水平;三是加強交流合作。
宣講會啟動儀式由蔡若蓮博士、俞偉躍、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四局局長陳偉、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教育科技部部長王偉明博士、及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及青年發展局副局長阮佩賢一同主持。大家將手放在活動會場的金紫荊花上,標誌宣講活動在港澳地區正式起航。
活動期間,還舉行了教育部新時代中小學名師名校長培養計劃(2024—2027)港澳成員工作室授牌儀式和「講述我的育人故事」全國展示活動紀念證書頒發儀式,共有18名名師名校長,儀式分三組進行。
本次活動由教育部教師工作司指導,中共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大力支持,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局主辦、華南師範大學協辦,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及青年發展局出席。港澳校長教師代表等300多人參加活動。
【教師案例】
葉楓老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的青年醫生、青年教師,交大醫學教育者王振義學生:
從思南路到瑞金醫院的幾百米,我的老師王振義走了近百年。上世紀70年代,面對半年死亡率超90%的M3型白血病,他帶研究生反覆試驗,發現全反式維甲酸可轉化白血病細胞。
1988年,該療法治癒24例患者中的23例,成果登上國際頂刊。後他率隊研發「上海方案」,將M3型白血病生存率從10%提至95%以上,使其成為首個可治癒白血病,為中國醫學爭光。
他放棄藥物專利,讓藥價40年保持290元且入醫保,上千萬獎金也全捐患者與後輩。卸任後仍每周搞「開卷考試」教學生,踐行「愛國先愛事業」,是醫者與教育者的典範。
祝嚮嚮老師,浙江省金華市浦江縣鄭宅鎮中心小學:
29年前,我以優秀畢業生身份進入浦江城區優質小學,卻自問這是否是全部教育生活。響應號召,2014年9月我放棄優渥環境,獨自赴浦江偏遠山區小學任校長,初見校門前無塑膠跑道,我堅信「學校可無標準跑道,但不能無帶孩子奔跑的老師」。
我帶支教老師探索「一校兩區」模式,讓學校從全縣薄弱校躍入第一梯隊。10多年來,我赴貴州、四川等地支教送教150多次,既是授課老師,也幫支教教師磨課、搭研修平台。2021年我回到農村小學,成立全縣首個鄉村名師工作室,化身共享教師走遍全縣農村小學,培育鄉村教師。正如頒獎詞所言,鄉村教師如泥土聚成山峰,這便是我堅守鄉村講台的意義。
顧亞老師,貴州省六盤水市鐘山區大灣鎮海嘎小學:
我曾是搖滾樂手,現為貴州六盤水海嘎小學音樂教師,通過特崗招考來到這所海拔2900米的貴州最高鄉村小學。此前學校僅1名教師、8名學生,校舍簡陋,我於是通過朋友圈募集物資,讓孩子穿上羽絨服與棉鞋。
如今,在各級黨委政府及愛心人士幫助下,學校擴建校舍、開辦幼兒園,學生增至117人、教師增至14人。課餘我教孩子彈吉他,上傳視頻引起網民關注,吉他從一把變幾十把,學樂器孩子從幾人變幾十人,師生紛紛參與課堂。
2023年,我帶孩子登央視網絡春晚,助他們走出大山見世界。今年教師節前,我與7位特崗教師代表致信習近平主席,9月8日收到回信,備受鼓舞。我願在鄉村孩子心中播下音樂夢種子,築牢鄉村教育根基。
萬榮春教授,渤海船舶職業學院:
2012年,我從上海交大博士畢業,放棄一線城市與本科院校機會,來到遼寧葫蘆島工作,至今已13年。
初入職時我曾迷茫,但逐漸明晰方向:學校雖處小城,卻為裝備製造業育英才,畢業生佔全國四大軍工造船廠技術骨幹的40%。黃旭華隱姓埋名30年造核潛艇、彭士祿獻身核工業的故事,更讓我篤信「堅守使命、奉獻國家」的價值。
我深耕教學,琢磨課堂管理辦法,引入課堂思政;帶領團隊建科研中心、闖關國家CIA認定,彌補當地檢測空白。13年來,學生屢獲全國技能大賽獎項,我也獲得多項榮譽。作為高職教師與黨員,我將繼續把愛國情、報國志融入事業,乘風破浪再前行。
朱國傑助理校長,香港特別行政區香島中學:
我既是中學助理校長,也是科學老師。我的育人初心是關懷學生成長,疫情上網課時,我親手為每位學生畫肖像畫,拉近與他們的距離。
2006年,我接手全校最調皮的中四班級,有學生跌倒無人攙扶,我扶起學生並教導大家關懷的重要。後來我借女兒患心臟滲漏症的經歷教心臟結構,讓學生既懂知識,又體會父母關愛、正視生命。
去年我赴雲南上公開課,設計「眼睛」主題課,讓學生戴仿真器感受視障者困境,學會體諒他人。我堅信知識背後的價值觀能創感動課堂,願與內地教師攜手,落實立德樹人,為國家培養擔當復興重任的棟樑。
張龍副校長,湖北省武漢市盲童學校:
我曾獲市優秀學科教師、全國藝術教育先進個人。2011年,我主動申請到盲校任教,雖有人質疑「指揮專業教盲童是白費勁」,但我篤信「有教無類」,要用音樂治癒盲童童年。
初成立盲童藝術團時,學生文君因覺「盲校畢業只能做按摩師」拒絕學音樂。我費心設計音樂課堂,將遊戲融入教學,還為一心成為按盲人按摩師的學生爭取與法國鋼琴家合奏的機會,助他打開心窗,最終考入大學。我還為喪母的學生創作歌曲《夢》,該曲獲武漢市十佳校園歌曲,並在全國9條高鐵播放。
多年來,學生們掌握多項藝術特長,屢獲全國、省級大獎,2023年更在邢台大劇院辦專場音樂會。我相信,心窗打開,光就會照進來,每個盲童都能在人生舞台閃光。
周榮方教授,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我是思政課教師,也是黨的二十大代表。為講好「中國式現代化」,我先調研200多名學生,發現他們雖未提這一概念,關注的教育公平、就業等問題卻與之緊密相關。於是推翻原設計,從學生關切切入,讓課堂貼近生活,課後學生興奮地表示「社會發展有我們的聲音」。
我帶學生走進基層,參加二十大時印下座號、觀禮閱兵時拍天空,為學生搭建與時代同頻的橋樑。面對學生「思政課如何解決實驗室難題」的提問,我告訴他:「思政課是給你動力的,動力能創造新能力。」
2024年我帶學生赴蘭考調研,在焦桐下探討信仰,學生們異口同聲回應「能」,讓我熱淚盈眶。我始終相信,思政課要講深講透講活,陪學生從仰望光到成為光,自己也努力從一束光變為一束強光。
責任編輯: 之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