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平原的秋风吹过金色稻田,收割机轰鸣声中,湖北稻米产业迎来了历史性突破——江汉大米品牌销售额突破十亿元大关。
“我们最大的心愿,就是让‘江汉大米’走上全国人民的餐桌。”湖北恒泰农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祥章这句朴素的话语,道出了无数湖北稻米产业从业者的共同心声。
如今,这一愿望正加速变为现实。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1-9月,30家企业共销售“江汉大米”产品22027.19万斤,销售额达105972.89万元,其中5-9月连续五个月销售额稳定在1亿元以上。
品牌崛起:从“单打独斗”到“攥指成拳”
在2024年3月前,湖北大米产业还处于“有品质无品牌”的阶段。
众多米企单打独斗,难以形成合力。随着2024年3月湖北正式发布江汉大米省级区域公用品牌,这一局面开始改变。
湖北省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省粮食局局长易俊东表示,江汉平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优质大米,2024年公用品牌建立后,产业实现了从“单打独斗”到“攥指成拳”的转变。
这一转变带来的效果立竿见影。
2025年1-7月,30家核心及后备企业共销售“江汉大米”15716.9万斤,销售额为74896.4万元。
而到了前三季度,总销售额已突破10亿元大关,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良好态势。
营销创新:从“田间地头”到“消费者心头”
“江汉大米”的崛起,不仅源于品质,更在于其创新的营销策略。
从风驰电掣的高铁车厢到星光闪耀的影院大屏,从寻常百姓家门口的楼宇电梯到抖音直播间里的喧嚣画面,“江汉大米”品牌形象随处可见。
全域宣传矩阵的构建,让“江汉大米”实现了从产品营销到品牌塑造的跨越。
7月24日,江汉大米品牌专列正式驰骋于京广、京港高铁等黄金线路,成为一列流动的“鱼米之乡名片”。
2025年暑期,江汉大米的宣传片首次亮相广州、深圳、武汉主流电影院线暑期档,成为万千家庭观影体验中的一道清新风景。
在线上,江汉大米积极布局电商平台,进驻天猫、京东等渠道。
在线下,江汉大米已覆盖全国2000余家商超,直接触达消费者超50万人次。
品质保障:从“沃土良种”到“不落地”加工
品牌声量的崛起,离不开品质的支撑。
江汉平原,这片由长江母亲河滋养的沃土,平均海拔仅27米左右,光热水资源丰沛,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为优质水稻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摇篮”。
好米源于好种、好田。
湖北聚焦“长粒、优质、好吃”目标,遴选出“鄂中5号”等6个“江汉大米”主导品种进行推广种植,并统一组织供种,严把源头质量关。湖北省粮食局与农业农村厅建立“双牵头”机制,统筹农业支持政策、粮食产业政策共同支持优质稻米产业链建设,在粮食收购方面,引导收储企业优粮优购,对鄂香2号等江汉大米指定品种优质优价收购。在粮食仓储方面,加大低温、准低温仓房改造,让“江汉大米”住上空调房,实现优粮优储。在项目资金方面,除利用好稻米产业链资金外,统筹粮食流通资金重点支持“江汉大米”企业进行智能化生产线改造。
2025年,全省“江汉大米”核心基地种植面积达96.1万亩,较去年增加125%。
在加工环节,从收割到成品,稻谷全程不落地,机械化、自动化是品质稳定的关键。在位于黄梅县的湖北康宏粮油食品有限公司,稻谷经清理去石、垄谷、谷糙分离、多级碾磨抛光、色选等十余道精密工序,蜕变为晶莹剔透的大米。康宏粮油公司总经理姚赟介绍,“企业始终立足大米加工主导产业,不断加强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保证粮食品质,每一粒大米都凝结了企业的匠心和智慧。”
产业共赢:从“粤厨青睐”到“农民增收”
“江汉大米”品牌的成功,不仅带来了销售业绩的增长,更创造了多方共赢的局面。
湖北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先后走进广州、成都、重庆、厦门、福州、沈阳等地,粮油购销签约47亿元。通过第七届中国粮交大会实现粮油交易29亿元。采用“请进来”的方式,举办“江汉大米”荆州、宜昌专场推介活动。
令人欣喜的是,“江汉大米”赢得了对食材极为挑剔的广东餐饮行业的认可。今年6月中旬,广东省餐饮服务行业协会携知名粤厨团深入湖北省,对“江汉大米”从田间到餐桌全链条进行深度考察。考察结果令见多识广的粤厨们频频点赞,并当场签下高达10亿元的年度框架采购协议。广州市五星级酒店总厨交流协会会长谭国辉赞叹:“这才是让消费者放心的安全大米!”
订单多了,农户们种得更舒心了。在监利市金草帽合作社,理事长周祖清国庆期间已经收了7000亩约800万斤稻谷。他高兴地表示:“新米就要上市,趁着江汉大米品牌的热度卖个好价钱。”在监利市,江汉大米种植基地收购价达1.4元/斤,比普通稻谷高出0.2元/斤。这看似不大的差价,对于种植户来说却意味着实实在在的收益增加。
在荆州监利市尚禾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欧阳斌看着满仓的稻谷,信心满满:“今年种了好米不愁卖,又是一个丰收年!”他的合作社建有6000亩“江汉大米”核心基地,全部选用优质稻良种和田间管理良法配套。
“水润荆楚,江米如珠。”这不仅是江汉大米的品牌印记,更是湖北粮食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写照。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