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第二届食品与健康传播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积极响应健康中国行动号召,聚焦食品与健康科学知识传播及谣言治理,致力于提升公众健康素养,推动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政府有关部门和来自科研院所、高校、相关学会、协会及食品行业近200位代表参加会议。
会议现场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陈君石分享了自己的日常饮食和运动经历,并结合《成人体重管理科学建议20条》阐述了科学体重管理的核心理念。他指出,“见效慢”是体重管理的痛点,建议摒弃急于求成的心理,通过均衡一日三餐实现健康体重的终生管理。要定期称体重、量腰围,督促自己合理饮食、积极运动。
国家卫健委食品司副司长宫国强介绍了“食品数字标签”推广进展。他表示,在各方的积极推动下,已有千余款食品拥有了“数字身份证”。接下来,食品数字标签还将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完善,并探索与网络食品经营、智能家居等创新应用场景的衔接,打造食品数字标签的生态链,使数字标签惠民生、暖民心。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生产经营司副司长张士侠在发言中强调,食品添加剂的合规使用是食品行业履行主体责任的基本要求,也是打造食品安心消费环境的重要保障。在抓好食品添加剂从生产、销售到使用全链条监管的同时,也希望专业界积极开展科普传播,及时澄清相关流言与误解,促进食品安全共治和协同。
面对自媒体时代浪潮,“科普中国”新媒体原创内容总监张林林分享了科普传播的实践与思考,探讨了专业机构与专家如何在信息洪流中有效发声,分析了AI技术为科普工作带来的崭新机遇与挑战,并分享了科普中国在原创内容生产与传播中的实战经验。
中国农业大学特殊食品研究中心主任车会莲详细解读了《燕麦与健康的科学共识》。目前中国人全谷物及膳食纤维的摄入量严重不足,而燕麦作为代表性全谷物,不仅营养丰富,在改善血脂和心脏健康、促进肠道健康和体重管理等方面都可以发挥积极作用。
针对网络上围绕糖与甜味剂的诸多争议与流言,科信中心主任钟凯围绕“糖是否成瘾”“果糖是否导致脂肪肝”“无糖是否没有糖”“甜味剂是否更易致胖”等9个热点话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科学解读。他认为,糖和甜味剂都应适量,要控制口味的过度偏好。
在《乳制品白宝书》发布及专家对话环节,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应用营养一室主任方海琴、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范志红、科信中心副主任阮光锋和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营养与健康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司徒文佑围绕“牛奶性寒”“喝奶长痘”等热点话题进行了专业解读,并为“四高”人群给出了乳制品选择建议。
专家对话环节
大会同期还设置了食品数字标签扫码体验、健康轻食展示、微博达人打卡等互动环节,十多家主流媒体作为大会传播伙伴共同参与了相关科普内容传播。广集多方智慧,凝聚传播动能,大会为提升全民健康素养、建设健康中国贡献星火之力。
食品数字标签扫码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