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宁夏农垦巴浪湖农场2.01万亩青贮玉米示范田内,10台青贮收割机匀速穿梭,青绿的玉米秸秆经切割、粉碎后直接装入运输车辆,3小时便送达宁垦乳业白土岗二场和孙家滩牧场进行压窖。随着巴浪湖农场青贮玉米开镰,宁夏农垦2025年青贮玉米收割工作全面启动。
今年,巴浪湖农场共种植青贮玉米2.01万亩,为确保首镰顺利,提前开展地块“地毯式”查验,组织技术人员取样检测青贮玉米干物质、淀粉含量、籽粒成熟度、霉菌毒素,精准划定“最优收割窗口期”;同时对10台青贮收割机进行全面“体检”,更换老化部件30余处,还专门配备2名农机维修专员现场待命,确保机械运行正常,保障青贮玉米在计划时间节点安全收获。
宁夏农垦将“科技赋农”理念贯穿青贮玉米生长全过程,以精细化管理破解传统种植痛点。种植环节推行“深松30厘米+精细整地+导航精量播种+滴水出苗”标准化作业,打破土壤犁底层、提升保水透气性,保苗率达95%以上;生长期依托分墒情传感器,实时采集土壤含水量、养分数据,通过智慧农业平台自动生成精准水肥方案,全程杜绝“大水漫灌”“盲目施肥”;打造“天上飞防+地面测报”立体防控网,无人机飞防队携带低毒高效农药,实现26.4万亩种植区病虫草害统防统治全覆盖;各农场设立虫情测报站,专人每周监测虫口密度,提前7天发布预警信息和防控技术,将病虫害损失严格控制在5%以内。收割前15天,农垦集团组建技术骨干测产组,采用“五点取样法”逐地块检测玉米“双30”指标,量身定制“一地块一收割方案”,确保每块地都在最佳时机收割。
为破解“收割慢、运输堵、储存难”等行业难题,农垦集团实施“科学分组、精准匹配”策略,统筹整合199台青贮收割机、317辆压窖铲车、2613辆运输车及100辆辅助铲车,按“1台收割机配10-20辆运输车”动态分配,确保收割与运输无缝衔接;同时,组建4个包抓组,每组统筹协调3-5个农场和3-7个牧场,动态监测各农场作业进度,科学规划收割机、拉运车等设备的调配工作,实现“闲时调度、忙时支援”弹性配置,避免设备闲置或“忙闲不均”现象,使农机利用率显著提升。运输环节以“效率优先”为导向,推行“农场到最近牧场”的直线配送原则,缩短运输半径,减少拥堵风险。储存环节聚焦“标准化窖藏”技术,在各牧场配备专业青贮窖或平台,从原料入窖到封窖形成全链条管控。上料阶段严格分层管理,每层厚度不超过15厘米,压窖车辆采用“直线压平+对角压实”两步法,确保车辙重叠率达50%,使压窖密度稳定在750公斤/立方米以上;窖藏过程中,在窖顶、窖边及每层原料中科学添加复合型青贮剂,抑制杂菌繁殖;封窖时采用“分段覆盖+轮胎密压+沙土袋密封”组合工艺,以每平方米至少1个轮胎的密度压实窖顶,并用沙土袋封堵窖边缝隙,构建“无氧发酵舱”。
为确保青贮收储工作落地见效,农垦集团成立由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担任组长的专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4个包抓组、1个督察组、1个核算组及1个安全督导组,构建起“统筹协调、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的闭环工作机制,为收储工作提供坚实组织保障。技术支撑上,宁垦草业、宁垦乳业联合各农场单位组建专业检测组,深入田间地头,通过便携式检测仪实时抽检青贮品质,严格确保干物质含量不低于30%,牢牢守住优质青贮“生命线”;农机保障上,专业维修团队携带配件在作业区域巡回值守,建立“故障报修、快速响应、现场修复”机制,对故障农机实行“15分钟响应、1小时内修复”,全力保障收割设备高效运转;安全监管上,安全督导组全面排查田间作业隐患,规范设置安全警示标识,并组织农机手开展岗前安全培训,覆盖操作规范、风险防控等关键内容,坚决守住作业“零事故”底线。
此次青贮玉米收储预计25天内全面完成,实现总产量110.5万吨、同比增产6%。宁夏农垦青贮玉米丰收,不仅为垦区秋冬季畜牧业生产储备了充足“粮草”,更以实际成效彰显农垦在保障区域“粮改饲”供应稳定、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张国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