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旬,福州市永泰县嵩口镇下坂村一笔3万元的农村环境卫生保洁费通过线上审批方式一次性拨付至福建盈永劳务发展公司的账户,与之前相比,审批周期缩短了50%以上。“线上审核不仅方便快捷,还能减少不必要的质疑。”该村代理会计黄小琼说。
高效的资金支付监管,得益于福州市纪委监委在推进集体“三资”(资金、资产、资源)领域监督治理的有益探索。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部署开展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为契机,福州市纪委监委牵头搭建集体“三资”数智监督治理体系,推进部门监管数字化、纪委监督精准化、群众监督便捷化。
一网统管,部门监管更高效
“全市共有20多个集体‘三资’监管系统,各个系统版本不一、各自为政,数据质量不高,监督效果不明显……”此前,福州市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在调研中发现相关问题。
“专项治理的第一步,就是要在全市范围内构建一个统一的监管平台,实现系统版本统一、科目类别统一、核算规则统一。”福州市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负责人表示。
在福州市纪委监委的监督推动下,福州市建成了一个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福州市集体“三资”数字管理系统。
图为福清市纪检监察干部运用集体“三资”数字管理系统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研判。(黄林雯 摄)
“打开系统,点击即可查看资金管理、资产管理、资源管理、合同管理等不同模块。该系统不仅具有账务处理功能,还具有非现金结算、台账式管理、全链条闭环等特色亮点。”福州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一网统管”不仅极大提高了监管质效,还进一步摸清了家底,让一些原本底数不清、游离于账外的村集体资产资源实现应管尽管。
截至目前,集体“三资”数字管理系统在全市160个乡镇(街道)2292个村(社区、经合社)实现100%全覆盖,累计纳管集体资金156多亿元、资产14万项、资源5.45万宗,查清4万多处之前被忽视或遗忘的集体资产(比如闲置土地、废弃的老厂房等),补登记了4500多份租赁合同。
数智驱动,纪委监督更精准
近日,福州市晋安区新店镇象峰村成功追回拖欠已久的249.87万元集体租金,村民纷纷点赞。上述资金将用于村里的道路硬化等基础设施建设,让村民受益。
拖欠的租金能够及时发现并追回,离不开信息化大数据技术手段。从2021年起,福州市纪委监委连续4年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不规范问题列入全市“点题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不正之风突出问题,进行持续深化整治。利用“三资”数字管理系统生成的海量数据,研发“三资”协同监督治理云图和基层公权力大数据监督管理系统,以“一面屏”助力日常监督检查和精准发现问题线索。
图为闽清县纪检监察干部走访下祝乡某葡萄园种植户收集“三资”问题线索。(黄薇 摄)
“借助‘三资’协同监督治理云图,可穿透式查询各个县、乡、村的资金、资产、资源、产权交易、在建工程等信息,实现常态化实时监督。”福州市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相关负责人介绍。农村集体“三资”是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共同所有的“家底”,管好这些“家当”,既保护了村民利益,又能让乡村振兴更有底气。
利用基层公权力大数据监督管理系统,通过大数据比对碰撞,还能精准高效发现问题线索。截至目前,通过该系统采取的“数据采集-模型研发-问题核查-结果反馈”运行机制,共汇聚数据1亿多条,研发集体“三资”、惠民资金等领域监督模型20多个,追回违规违纪违法款项和拖欠村集体租金8100多万元。
信息公开,群众监督更便捷
“点击事前公示,就可以看到村里各项资金的支出情况……”谈起“掌上监督”的便利性,家住连江县凤城镇西北街社区的赵红说。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根据省纪委监委统一部署,福州市纪委监委开发建设基层小微权力监督平台,采用“微信群+小程序+管理后台”模式,通过端口对接,实现福州市集体“三资”数字管理系统与基层小微权力监督平台互联互通,累计公开“三资”信息200多万条,以阳光公开接受群众“掌上督”。
与此同时,针对集体资产资源交易程序不规范、场外暗箱操作等廉洁风险问题,福州市纪委监委还督促职能部门将集体“三资”数字管理系统中的数据,定期推送至福州农村产权流转平台,推动村集体资产资源进场交易、阳光公开。
图为长乐区吴航街道西关村工作人员通过基层小微权力监督平台直播演示农村资产资源流转操作流程。(游平新 摄)
罗源县凤山镇南门外村就率先尝到了进场交易的甜头。此前,该村水果批发市场5年租赁权进入福州农村产权流转平台挂牌交易,最终以每年98万元成交,比上一个承包期每年约高出53万元。“群众能看到产权流转的全过程,公开透明,还能吸引到更多竞标者参与,让村财进一步增收了。”南门外村党总支书记吴孝忠高兴地表示。
“我们将‘三资’等信息精准投放到小微权力监督平台上,既让村干部行权过程接受群众监督,也大大减轻基层工作负担。”福州市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相关负责人介绍。
农村土地经营权、林权、海域使用权等资产资源阳光交易,促进了村集体资产资源的保值增值,保障了农民群众的权益。2024年福州全市农村产权流转累计成交1223宗,成交额达13.21亿元,平均溢价率达8.1%,溢价部分额外为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近1.3亿元。
作者:柯竞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蔡茂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