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千尋)香港特區政府醫務衞生局昨日宣布,衞生署的「社區牙科支援計劃」明年1月1日起將擴大服務範圍,進一步為有經濟困難的弱勢社群提供更多預防性和治療性的資助牙科服務,計劃擴大後新增洗牙及鑲配活動假牙等服務,取代現有的關愛基金「長者牙科服務資助」項目。同時,計劃將取消受惠者年齡限制,並將服務對象擴展至無家者。其中,接受鑲配活動假牙服務者,須支付每上顎或下顎1,000元共付額,而符合減免費用資格人士僅須繳付500元,而長者可使用醫療券繳付服務的行政費或共付額。
特區政府衞生署今年5月26日推出社區牙科支援計劃,由32個非政府組織在78個服務點為合資格參加者提供服務。截至本月6日,已有1,892名合資格人士接受資助牙科服務,包括2,549次補牙服務,以及906次拔牙服務,兩者比例約為三比一,反映支援計劃成功引導服務使用者在牙醫認為合適的情況下保存牙齒,符合政府口腔健康及牙科護理的目標。
每180日可申資助牙科服務一次
醫務衞生局副秘書長李力綱昨日在簡報會上指出,近年香港長者口腔狀況已有改善,牙科服務重點由治療轉向預防,加上牙科人手短缺情況紓緩,特區政府因此推出支援計劃的加強版,擴大服務範圍,除之前提供的口腔檢查、X光檢查、補牙或拔牙,以及提供緩解牙痛藥物外,並新增洗牙、根管治療(杜牙根)、移除牙橋或牙冠及鑲配活動假牙服務。
參加者每180日可以在計劃下申請資助牙科服務一次,如經主診註冊牙醫評估後認為情況合適,每365日可以獲得一次洗牙服務,以及一顆牙齒的根管治療(杜牙根),每次需要繳付50元行政費,至於符合減免費用的人士,行政費會由政府全數資助。
在鑲配活動假牙服務方面,每名參加者可以接受最多兩次服務,每次須相隔5年或以上。計劃參加者若剩餘少於20顆牙齒,並獲牙醫評定有進食或咀嚼困難且能透過鑲配活動假牙而有效修復進食或咀嚼功能,才會獲提供鑲配活動假牙的資助服務。鑲配活動假牙共付額為每上顎或下顎1,000元,至於符合減免費用的人士,則僅需繳付500元的共付費。長者則可使用醫療券繳付支援計劃下的行政費或共付額。
取消受惠者年齡限制
同時,支援計劃亦將擴闊受惠對象至無家者,透過非政府組織現有服務無家者的網絡,讓無家者即使未能提供符合參加資格所需的經濟證明,亦可由指定非政府組織的註冊社工作出證明並轉介參加支援計劃,現已聯繫約10個非政府機構。另外,支援計劃亦取消受惠人士的年齡限制,將資助牙科服務更聚焦地提供予有經濟困難的人士,並不只限於長者。
李力綱表示,部分服務雖然涉及共付額,但整體而言,該計劃仍屬政府高度資助項目,與「青少年護齒共同治理先導計劃」合共每年預留開支約兩億元。他補充,特區政府未來將檢討計劃的成效,有機會邀請更多社福機構以及私家醫生參與。
關愛基金「長者牙科服務資助」項目會於明年1月1日起停止接受申請,而已加入項目的長者則可以繼續接受服務,並於明年1月31日前首次應診。
議員讚與「長者牙科服務資助」無縫對接
(香港文匯報記者 劉明)關注長者牙科服務的立法會議員楊永杰歡迎特區政府擴大「社區牙科支援計劃」的服務範圍,認為回應巿民的訴求,滿足巿民的需要,並能與關愛基金的「長者牙科服務資助」無縫對接。民建聯福利事務發言人、立法會議員李世榮亦表示,民建聯多年來密切關注長者口腔健康及牙患問題,就此持續提出多項具體倡議,感謝政府回應訴求,切實回應市民對牙科服務的期盼,並建議盡快研究增加服務人手,以縮短接受服務的輪候時間。
收費屬合理範圍
楊永杰去年5月在立法會一個會議上,提出當時推出的「社區牙科支援計劃」,會於2026年取代關愛基金的「長者牙科服務資助」,但當時計劃未包括鑲牙服務,認為變相削減對長者的資助。他昨日向香港文匯報表示,政府現從善如流,明年起擴大支援計劃服務範圍,除鑲假牙外亦有洗牙及杜牙根等服務,指出已能滿足巿民的需要。
對每次服務會收取50元行政費,符合減免資格才可由政府代付,而鑲牙則要付費1,000元,獲減免人士仍要支付500元,他認為收費不高,屬合理範圍,且長者可用醫療券繳付費用。不過,他認為仍有一些有需要的基層人士,未符合資格參與支援計劃受惠,冀政府研究能否有計劃提供資助。
料求診數升 籲研增人手方案
李世榮表示,現時計劃由32個非政府組織在78個服務點為合資格參加者提供服務,惟明年服務範圍擴大後,預計求診人數將顯著上升,擔心若服務人手未相應增加,或導致輪候時間延長,故要盡快研究增加人手的具體方案,如增加誘因,令更多非政府機構牙醫加入服務,以有效縮短輪候時長。此外,隨着服務範圍擴大及求診人數增多,需重視服務質量的穩定與提升,避免服務負荷加重而導致質量下降。
他並建議放寬部分限制,指出杜牙根項目的每名計劃參加者每365天僅限處理一顆牙齒,建議增加彈性安排,對病情嚴重及有經濟困難長者等特殊個案,可酌情放寬限制,確保患者及時獲必要治療。此外,他提出要加強牙科健康宣傳教育,如通過社區講座、短視頻等多種渠道普及護齒知識,從源頭降低常見牙病的發生率,緩解服務壓力。
【特稿】甩牙婆婆「未符資格」 兒盼計劃放寬條件
(香港文匯報記者 劉明)「我母親已有不少牙齒脫落,但她嫌貴都不肯睇牙醫鑲牙。」不少長者隨着年齡增長,牙齒均出現不同的健康問題,陳先生的80多歲母親因為患上牙周病,牙齒相繼脫落,現靠左右兩邊牙齒咀嚼食物,他曾勸其鑲假牙,但母親多次拒絕,稱現時進食沒有問題,無須花費有關金錢。陳先生坦言,不少長者也有同類心態,特區政府的社區牙科支援計劃有助長者處理牙齒問題,但其母親並非長者生活津貼或其他社署資助計劃的受惠人,不屬社區牙科支援計劃的服務對象,期望能放寬有關條件,令更多長者受惠。
知慳識儉 嫌貴拒鑲牙
陳先生表示,他的母親上下顎已有多顆牙齒脫落,現以左右兩邊的牙齒咀嚼食物,「我們都要買一些軟餐給她食用,她表示現時進食沒有大問題。」不過,他表示母親剩餘的牙齒亦可能有鬆脫問題,故以往已多次叫母親向牙醫求診修補剩下的牙齒,並鑲回一些假牙,「估計補牙及鑲活動假牙,費用也應該要數萬元,我與胞弟已表示會出錢,但母親就是不肯。」
他解釋,其母親一向「知慳識儉」,對於要花錢難免感到肉痛,「她說現時只用左右兩邊的牙齒也能夠進食,且自己年紀這麼大,不怕沒有門牙等會影響儀容,又說除非所有牙也脫落,才考慮是否鑲活動假牙。」
陳先生認同社區牙科支援計劃能夠令不少長者受惠,但由於他與胞弟每月也給母親家用,故母親只有領取高齡津貼,沒有申領需要入息及資產審查的長者生活津貼,亦非社署其他資助項目的受惠人,因此也未能參與社區牙科支援計劃,以獲資助處理牙齒問題,「我理解這個計劃主要是協助基層有需要人士,其他人不應爭奪有關資源,但總會有一些未符合資格但亦無法承擔高昂牙科服務收費的長者,希望政府也考慮在資源充足下稍為放寬資格,讓更多長者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