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費小燁)近年電訊網絡詐騙案件屢見不鮮,但仍常令人防不勝防。香港城市大學昨日公布一項針對香港、內地與台灣的詐騙研究顯示,三地均有逾95%受訪者曾接觸詐騙訊息,6.8%香港受訪者自述曾受金錢損失,比例較台灣(6.1%)及內地(3.7%)高,而香港及內地的受害者均以本科或以上等高學歷為主。研究又顯示,從詐騙中損失逾10萬港元的受害者比例以香港最高達54.9%,內地及台灣分別為39.7%及18.9%;而與詐騙者的互動時間愈長,損失金額愈大。
近年涉及投資騙局、冒充官員與網購陷阱的騙案數字與損失金額持續攀升,由港城大人文社會科學院媒體與傳播系系主任及講座教授黃懿慧領導的研究團隊於今年5月及6月在香港、內地和台灣地區透過線上問卷合共訪問了約4,500人。
在自述曾受金錢損失的受訪者中,香港受害者損失逾10萬港元的比例為三地中最高,而三地受害者的特徵均有所不同:香港以研究生學歷者更易在收到詐騙訊息後作出回覆並遭受損失,又以女性以及與詐騙者互動3個月至6個月者損失金額最高;台灣以40歲以上女性群體遇詐騙後損失金額較其他組別高;內地以本科學歷、50歲以上群體較多會回覆詐騙訊息並遭受損失,又以60歲以上群體損失金額較高。
僅35.4%港受訪者會報警或求助
在對可疑訊息作出回應的受訪者中,僅35.4%香港受訪者會主動報警或求助,明顯低於內地(51.4%)及台灣(51.2%)。在詐騙類型方面,香港與台灣以 「冒充型」詐騙最常見,例如假冒官員、銀行或親友等,但真正導致金錢損失的多為「機會型」詐騙,例如虛假網絡投資理財等。內地則以「消費型」及「機會型」詐騙類型為主,包括網購後未能收貨及投資騙局等,且造成實際金錢損失的亦以 「消費型」詐騙為主, 如網絡遊戲產品虛假交易等。
在最易令市民「中招」的詐騙伎倆方面,香港受訪者較容易受 「稀缺性與緊迫感」限時優惠、手快有手慢無等,以及先做小任務再逐步加強投入的「長期投入 」等手法影響而回應詐騙訊息,因此蒙受金錢損失;台灣情況雷同;內地最易因「大家都在投資」等「社會影響」手法而「中招」。
在防詐知識方面,香港受訪者的平均分為6.7分(8分滿分), 錯誤率最高的題目集中於日常金融詐騙情境。黃懿慧指,由於該類詐騙既貼近日常生活,專業度又高,市民容易作出錯誤判斷 ,因此極需加強金融防詐教育,「詐騙不是單純的個人判斷失誤,而是一場訊息與信任的持久戰。」因此,應建立由政府、媒體、平台、企業與民間組織共同參與的 「防詐生態體系」,多渠道同步壓低詐騙訊息接觸率並及時阻斷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