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如何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

中国新闻社2025-05-18

中新社北京5月17日电 题:博物馆如何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

——专访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国际博物馆协会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刘曙光

中新社记者应妮

从地方考古队到高校,从国家文物局到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刘曙光深耕文博领域40余年。作为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国际博物馆协会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刘曙光在“5·18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分享他对博物馆发展的理解和思考。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2025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您认为国际博物馆协会(以下简称“国际博协”)以此为主题的深意何在?

刘曙光: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旨在邀请大众重新构想博物馆作为重要连接者、创新者以及文化身份守护者的角色,思考博物馆与未来社会的主题,探索博物馆如何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激发青年力量以及新技术的应用等关键议题。

国际博协鼓励探索培育、促进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战略和创新做法,尤其是面向年轻一代;深入探讨青年在打造未来博物馆中的关键作用;将博物馆置于文化创造和创新前沿,探讨博物馆如何以负责任的方式整合新技术,以及对观众和工作人员会产生哪些影响。

在我看来,国际博协确定这个主题的初衷,是要提醒全球的博物馆人,博物馆正处于变革的前沿而非边缘,希望博物馆能在不断变化的全球事件和不断演变的社会需求环境中,以积极主动的作为,继续充满活力前行。

2024年5月18日,正值国际博物馆日,一名家长带着小朋友在四川邛崃邛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体验陶瓷制作展屏。中新社记者王磊摄

中新社记者:近些年,一些国家的博物馆主动返还流失国文物。这会成为一种趋势吗?

刘曙光:应对博物馆藏品去殖民化问题,是国际博协战略规划的目标之一。2021年,法国向贝宁共和国归还26件文物。2022年,德国把20件贝宁王国时期铜制文物交还给尼日利亚。2023年,荷兰正式向印度尼西亚归还数以百计荷兰殖民统治印尼时期流失的文物。这些举措都是基于对殖民主义历史重新评估,对博物馆产生了影响。

2023年,国际博协成立了去殖民化工作组。同年,国际博协和上海大学联合主办“博物馆、去殖民化、文物返还:全球对话”。2024年,在北京举办的国际博协培训中心春季培训班,以“博物馆里的尊重:包容、共创、返还及其他”为主题。同年6月,国家文物局、山东省人民政府在青岛共同主办“殖民背景流失文物保护与返还国际研讨会”。

近年来,中国文物追索返还工作驶入“快车道”,海外回归文物规模与批次均呈上升趋势。今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进一步为中国开展海外文物追索返还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撑。

同时,文化遗产国际主义和文化遗产民族主义的理念冲突、利益冲突仍会持续,博物馆领域的去殖民主义任重道远。

中新社记者:您如何看待中国当下的“博物馆热”?

刘曙光:越来越多人乐意走进博物馆,说明博物馆的服务公众功能不断增强。但有时博物馆工作者精心构思和设计的艺术场景、人文故事,可能会在嘈杂环境和拥挤人流中被忽略。如何在保持较高的文化品位和为观众提供较好的参观体验之间找到平衡,是博物馆一直面对的课题。

博物馆已成为公众文化休闲的重要空间。为了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提供更好参观体验,应考虑进一步丰富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的层次和形式,同时增强对少年儿童、老年人、残障人士和有专业需求人群的分众化服务能力。

中新社记者:越来越多数字技术被运用到博物馆中,您对此有何看法?

刘曙光:纵观世界博物馆发展,我认为博物馆数字化的起点应是藏品的数字保护和信息留存,其次是面向公众开放数字文化资源,三是利用藏品数字资源开发网上的展览、文物数据库、直播导览、教育课程等,形成新媒体传播形态,拓展博物馆服务公众的形式与内容。此外,最重要的是在博物馆线下展览陈列中的数字化体现。

数字化运用方面,博物馆应进一步增强服务与开放意识,加快博物馆数字资源的社会化、公开化,为更多科研、科技、创意机构开发、制作文化产品提供便利,而不是把文物或藏品锁在库房。同时,科技机构、创意单位也要深入了解博物馆藏品及工作定位,以实用、适用为原则,开展数据采集和产品制作,可以适当超前,但绝不能以技术凌驾内容,搞一些光怪陆离的噱头。

不管是多么先进的博物馆数字产品,其基础还是博物馆的实物,表现的仍是博物馆藏品的形态和价值,技术形式不应把物的价值和光辉冲淡。同时,数字博物馆是对博物馆传播形式的丰富和补充,虚拟博物馆或云展览等永远替代不了裸眼对实物的观看。此外,博物馆也要建立自己的人工智能模型。

中新社记者:近年来,中国的博物馆迅速发展,“变化”和“未来”是重要课题。在您看来,中国的博物馆有哪些“变化”,又将面对怎样的“未来”?

刘曙光:今天,中国的博物馆面临和国际同行十分相似的环境,但也有自身特点。我看到的变化,主要是财政与政策保障的管理之变、年轻一代观众参观博物馆的言行之变,以及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突破性进步带来的冲击。

发展和进步是中国博物馆的主旋律。近年来,中国的博物馆在硬件建设、举办展览和活动等方面保持了极大活力,展览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行业博物馆、基层博物馆建设取得发展,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也获得提升。

近日完成的一级博物馆运行评估中,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等23家一级博物馆获得优秀,反映出中国博物馆的高质量发展。未来,中国的博物馆需继续提升藏品管理与科学研究水平,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公共性建设和国际交流等。

博物馆要讲好中华文明几千年的故事,通过文物遗产背后的故事架起沟通人心的桥梁。同时,在中国故事的国际表达方面,除中国人自己表达以外,还应有国际学人的表达。埃及学、敦煌学之所以是国际显学,就是因为全世界有很多学者在研究埃及和中国敦煌。

当代博物馆是表现国家、民族记忆与特性的“世界语言”。中国的博物馆是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主体之一,要准确提炼并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更好体现文物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科技价值、时代价值,使文物更好融入生活、服务人民。同时,中国的博物馆也是传播中华文化的主力,要积极拓展文物对外交流平台,多渠道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完)

受访者简介:

刘曙光,研究馆员,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国际博物馆协会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中国博物馆》主编。曾任国家文物局副局长、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兼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

激活海量“沉睡数据” 2030年我国数据产业规模将达7.5万亿元

2025-05-18

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提速 将给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

2025-05-18

还在地里就被买走 从竞价平台看小麦市场新变化

2025-05-18

中国汽车加速“出海” 如何保护知识产权?需关注三核心点

2025-05-18

博物馆有了新的“打开方式” “文化+科技”助推“文博游”持续升温

2025-05-18

“非遗+生态+文旅”为乡村振兴“增色添彩” 农文旅融合点燃“夏日经济”

2025-05-18

2024年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14.9亿人次

2025-05-18

冷链物流市场规模Up 智利三文鱼48小时可抵成都市民餐桌

2025-05-18

中国外贸企业订单“暴涨” 美国客商直奔中国工厂“催单”“增单”

2025-05-18

巴西出生人口数创有记录以来新低 连续5年下滑

2025-05-18

墨西哥海军一帆船撞上纽约布鲁克林大桥 多人落水

2025-05-18

俄美外长通话讨论俄乌伊斯坦布尔谈判结果

2025-05-18

黃大仙鳳德道水管搶修進展 水務署交代供水恢復情況

2025-05-18

「港車北上」第五十三輪抽籤遞申請明起接受登記

2025-05-18

练兵世运会 全国棍网球锦标赛都江堰开赛

2025-05-18

女排奥运冠军宋妮娜:青少年保持身心健康才能走得更远

2025-05-18

女子围甲武夷山站完赛 杭州两队携手领跑

2025-05-18

停摆四天后 世界帆船锦标赛青岛开赛

2025-05-18

25支龙舟队齐聚广州橙马麓湖竞渡

2025-05-18

云南瑞丽:389名中缅选手边境竞速

2025-05-18

解密贵州兴义“体旅融合”进阶密码

2025-05-18

通过一件件文物古籍,习近平讲述文物里的文明交融

2025-05-18

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如何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

2025-05-18

从商代蒸馏酒到西汉鸡蛋,一场特展勾勒济南千年文脉

2025-05-18

演唱会官方渠道门票“秒空”“黄牛”屡禁不绝怎破?

2025-05-18

“海昏侯”展览上新 128件/套文物展示西汉帝陵文化

2025-05-18

马王堆汉墓新发现:绮地“乘云绣”实为坐垫 T形帛画发现改痕

2025-05-18

特朗普炮轰沃尔玛拒担关税成本 贸易战阴影加剧美国通胀压力

2025-05-18

外交公署正告美方政客:威脅恫嚇撼動不了中方維護國安決心

2025-05-18

苏丹西部一难民营持续遭遇炮击 造成18人死亡

2025-05-18

英国警方再逮捕一名涉嫌参与首相住宅纵火案嫌疑人

2025-05-18

秘鲁中南部地区发生6.0级地震

2025-05-18

芬兰直升机相撞坠毁事故中五名人员全部遇难

2025-05-18

俄罗斯考虑引入外资参与北极货物运输

2025-05-18

美国两架小型飞机坠毁 3人丧生

2025-05-18

俄乌时隔三年谈判未实现突破 特朗普称将给他们打电话

2025-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