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由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主办,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泥炭应用推广分会、秦皇岛维普凌泥炭产业研究院、中国农资传媒共同协办的“2025泥炭引进、加工和推广应用大会暨中国泥炭行业年会”在河北省秦皇岛市开幕。来自全国农业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及行业媒体等近300位嘉宾齐聚一堂,围绕泥炭资源引进、加工技术创新及推广应用展开深度交流,共同探索设施农业绿色转型与土壤改良的创新路径,助力我国“双碳”目标与农业高质量发展。
战略需求驱动,泥炭产业迎来发展新机遇
本次大会以“驱动创新 绿色发展 产业升级 市场扩张”为主题,旨在搭建跨领域合作平台,促进泥炭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共享,强化新质生产力对农业现代化的支撑作用,为我国泥炭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大会开幕式由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秘书长张互助主持。
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会长陈生斗表示,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面临挑战,土壤退化、连作障碍等问题日益突出,化肥减量增效与生态修复任务艰巨。在此形势下,泥炭产业优势独特、前景广阔。陈生斗提出了未来泥炭产业发展的三点思考:其一,加强标准引领。加快构建泥碳产品质量和认证体系,规范其进口、加工与市场应用流程,让优质产品有序流通,保障市场健康发展。其二,强化创新驱动。科学整合泥炭、椰糠及本土秸秆等资源,综合利用并积极研发土壤调理剂、悬浮肥等多元化产品,延伸产业价值链,提升产业附加值。其三,拓展应用场景。在黑土地保护、荒漠化治理、都市农业等领域打造示范样板,让泥炭先进技术惠及更多种植户,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民持续增收。
中国农资传媒副主编陆璐表示,当下,我国耕地保护面临严峻挑战,长期高强度种植致使土壤板结、有机质流失,而《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法(草案)》的推进,让土壤修复成为刚需赛道。泥炭作为“黑色黄金”,是破解土壤难题的关键所在,其产业发展还推动农资行业从“卖单一产品”向“提供土壤修复整体方案”转型,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此次大会搭建起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让泥炭引进加工的先进技术得以传播,推广应用的成功经验得以复制,产业链上下游实现精准对接,对推动农业“用养结合、永续利用”具有里程碑意义。作为媒体,中国农资传媒将坚守担当,持续聚焦泥炭产业,讲好修复故事、传播绿色理念,搭建政企、产学研融合桥梁,与业界同仁共同见证泥炭产业成为“藏粮于地”战略重要支撑,助力农业强国建设。
全国农技中心园艺处副处长、正高级农艺师冷杨围绕设施园艺产业,重点讲述了基质与泥炭相关情况。设施农业发展对基质需求巨大,设施蔬菜需1300亿株种苗,至少需65亿升育苗基质,200万亩以上无土栽培需1.3亿立方基质,且在连作障碍治理等方面基质用量也很可观。从低碳高品质栽培看,泥炭在高档栽培场景优势突出,高档种苗培育多选用优质泥炭基质,凸显其不可替代性。针对未来泥炭产业推广,冷扬提出三点建议:一是体系化推广,让泥炭融入育苗场及非耕地农业生产,打造低碳高品质生产栽培模式;二是创新化发展,开拓中药材、花卉育苗等更多应用场景;三是标准化应用,制定相关标准,保障泥炭在设施园艺中科学合理使用。
中国农技推广协会泥炭分会会长孟宪民表示,过去十年,中国泥炭产业从无到有,发展成果显著。产业规模持续扩张,进口量从零星采购增至2024年预计超398万立方米,年均复合增长率23.5%。国际合作不断深化,技术装备创新突破,国产化进程加速,产品体系日益完善,应用领域持续拓宽,市场认知与用户认可度逐步提升。同时,他也指出产业面临诸多瓶颈,如高成本削弱竞争力、身份模糊阻碍市场准入、标准缺失致行业无序、检测认证体系不完善以及国际合作待升级等。孟宪民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携手,科研机构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攻克关键技术难题,为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企业要坚守品质底线,加大创新研发力度,积极探索新应用场景。相信在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下,定能突破发展瓶颈,推动中国泥炭产业迈向更高台阶,在全球市场中绽放光彩,为我国农业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贡献强大力量。
会上还进行了泥炭技术成果发布会,以两项重磅成果彰显我国泥炭产业的创新实力,并同步举行了泥炭产业创新发展项目的启动仪式,为产业未来发展注入全新动力。其中,秦皇岛维普凌泥炭产业研究院发布的维普凌泥炭有机源种植体系,以泥炭为核心原料,集成多项添加技术,形成全链条种植解决方案,现场演示中成效显著,番茄种植周期缩短、产量提升且农药使用量大幅减少;同时,浙江恒晟科技有限公司上线的恒晟泥炭数字供应链采购平台,运用区块链技术实现资源溯源、供需匹配与物流优化,试运行期间成果斐然,连接众多供应商,降低采购成本并提升交易效率,标志着我国泥炭产业正式迈入数字化时代。
洞察趋势,探索应用新场景
与会专家围绕泥炭产业前沿议题展开深度分享,为行业转型提供智力支持。南京农业大学教授郭世荣在《基质应用及对基质产品的要求》报告中提出,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和居住环境要求提升,基质产品作用愈发凸显。它不仅在土壤改良、优质农产品生产、环境绿化美化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还成为园艺作物、林木等多领域不可或缺的生长介质,更是利用戈壁、沙漠等发展非耕地设施农业的关键。然而,广泛应用也带来更高要求,基质需具备优良理化性状、强保肥保水及透气性,还要能促进植物生长、防病抗病。基质生产企业面临泥炭等原料涨价和现代农业生产新要求的双重挑战。不过,我国基质应用前景广阔,需求急剧增加,配方基质和专用基质产品成为必需。市场希望产品针对性、专业化、专一性更强,专用定制基质定点供应生产基地和用户,功能基质、智能基质产品也正成为行业发展的新趋势。
意大利基质专家Costantino Cattivello表示,俄罗斯泥炭储量占全球超三成,2024年行业产值预计9000万欧元;加拿大泥炭地广,2023年恢复超9500公顷沼泽。欧洲媒体基质市场年总量大,德、意等国为主要消费国。泥炭基基质使栽培技术标准化,有微生物稳定等优势,但也存在需调整栽培方式、环保性受质疑等问题。欧洲基质行业年营业额30亿欧元,今年泥炭收获量因天气减少约30%,未来增长预计温和。行业常见技术以泥炭为主料,注重可持续与包装多样。认证方面,RPP、Veriflora等认证保障泥炭来源与质量。中国泥炭及基质产业可通过标准化、供应链发展等途径,借助人工智能推动行业进步,注重可持续与负责任采购,未来有望在技术创新与绿色发展驱动下实现高质量跃升。
秦皇岛晶科环保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曙光分享了泥炭在果蔬价值重塑中的创新实践。他表示,打通“种出好产品”与“营销卖出去”闭环是农业产业升级关键,维普凌以全产业链思维构建泥炭种植体系,将泥炭优势转化为种植与市场优势。该体系从根源种出好产品,育苗基质让出苗率提升超30%,定植陪嫁基质防病超90%,悬浮肥提升果实品质,还能改良盐碱地。同时,以标准化品质赋能营销,建立可追溯体系,打造差异化标签,构建产销协同模式,让好产品卖出高价。其全产业链价值打通“土壤—作物—市场”闭环,提供全流程解决方案,兼顾生态可持续与产业赋能,形成多方共赢产业生态。未来,维普凌将持续创新,完善体系,让泥炭资源成为乡村振兴与产业升级的强大动力,让更多种植户受益。
本次大会通过政策解读、技术展示与案例分享,为泥炭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汇聚了广泛共识与强劲动力。发展泥炭产业既是顺应农业绿色转型趋势的明智之举,也是破解耕地保护瓶颈的有效途径,更是驱动农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借此大会东风,各方当并肩同行,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为中国农业的转型升级注入强劲活力,稳步推动我国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坚实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