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产创新药出海的浪潮中,新的投资风口已然出现。
11月24日,和铂医药宣布将更新与深化推进其与阿斯利康于2025年3月达成的总金额超过45亿美元的对外授权交易(BD)。在本次合作中,双方将基于各自专业技术知识,共同发现和开发包括抗体偶联药物(ADC)和T细胞衔接器(TCE)在内的新一代生物疗法。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和铂医药与阿斯利康的深化合作,无疑为TCE抗体赛道的火热再添一把柴。

当前,TCE抗体赛道的风头正劲,成为众多药企竞相布局的热门领域。2024年下半年以来,默沙东、葛兰素史克(GSK)、艾伯维、大塚制药等跨国药企也纷纷在这一领域重金投入,相继获得了国产TCE抗体的相关权益,试图抢占市场先机。随着各大药企的纷纷加码,业界不禁发问,TCE是否会成为下一个像PD-1那般的现象级赛道,引领新一轮的生物医药创新浪潮?
从肿瘤到自免应用边界不断拓展
相较于PD-1抑制剂的“解除刹车”机制,TCE抗体的作用原理可以用“直接踩油门”来形容。TCE抗体由两个单链可变区通过灵活的肽链连接而成,一侧结合域可识别肿瘤表达抗原(如CD19、CD33、BCMA等),另一侧则通常特异性识别T细胞受体复合物成分中的CD3,从而衔接T细胞和肿瘤靶细胞,引起T细胞活化并杀伤肿瘤靶细胞。
接连斩获TCE抗体BD大单的和铂医药,倚靠的便是自身建立的免疫细胞衔接器平台HBICE,这使其拥有能够快速地开发免疫细胞重定向到肿瘤微环境的多特异性抗体分子的能力。据悉,该平台拥有良好的灵活性,可以设计出具有不同结构和结合方式的分子,以实现那些依靠组合疗法无法实现的分子作用机制。
目前,在抗肿瘤领域,和铂医药共有5款在研的TCE双抗。其中,CLDN18.2/CD3双抗HBM7022和BCMA/CD3双抗HBM7020已分别授权给阿斯利康和大塚制药。

图源:和铂医药官网
2022年4月,和铂医药与阿斯利康就彼时处于临床前阶段的HBM7022的开发与商业化达成全球对外授权协议。临床前资料显示,HBM7022在包括胃癌和胰腺癌在内的实体瘤中表现出强大的潜在功效。根据协议,和铂医药获得2500万美元的预付款和最高达3.25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以及基于未来HBM7022销售额的特许权使用费。
基于这次合作基础,和铂医药在今年3月又与阿斯利康达成全球战略合作,共同研发针对免疫性疾病、肿瘤及其他多种疾病的新一代多特异性抗体疗法。和铂医药获得总计1.75亿美元的首付款、近期里程碑付款和额外新增项目的选择权行使费,以及最高达44亿美元的研发及商业里程碑付款,外加基于未来产品净销售额的分级特许权使用费。同时,阿斯利康还对和铂医药进行1.05亿美元的股权投资。
而此番扩展合作范围,阿斯利康再次将TCE抗体作为明确的加码对象之一,足见其对和铂医药HBICE平台的青睐。尽管此次并未披露具体合作产品和金额,但和铂医药也表示将有资格获得选择权费、选择权行使费、开发与商业里程碑付款,以及授权项目基于未来净销售额的分级特许权使用费。
除了阿斯利康,大塚制药也向和铂医药抛出了橄榄枝。今年6月,和铂医药宣布与大塚制药达成全球战略合作,双方将共同推进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BCMA/CD3双特异性TCE的开发。
根据协议条款,大塚制药将获得在大中华区以外开发、生产和商业化HBM7020的独家许可。和铂医药将获得总计4700万美元的首付款和近期里程碑付款。此外,在达成特定研发和商业里程碑后,和铂医药还有权获得高达6.23亿美元的额外付款,以及基于未来产品净销售额的分级特许权使用费。
由于TCE抗体是通过免疫细胞发挥作用,这意味着其在深入肿瘤领域的同时也可被开发成自身免疫调控的产品,成为征战这一超级赛道的利器。针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致病性B细胞清除,和铂医药的TCE管线中除了已提交IND的HBM7020,还有尚处于早期发现阶段的CD19/CD3双抗R2006和BCMA/CD19/CD3三抗HBM7026等。
从引进单个后期资产,到借助平台型合作锁定整个技术方向,阿斯利康与和铂医药持续深化合作,是跨国药企BD模式转变的一个典型例证。与此同时,这也彰显了中国biotech正依托底层技术平台创新,加速融入全球医药创新体系的竞争实力。
BD超40亿美元本土biotech挑大梁
截至目前,全球已有10款TCE疗法获批上市,其中安进和强生各占两款产品。安进开发的贝林妥欧单抗是首个在全球范围内被批准的CD19/CD3双特异性TCE,其在2024年销售额已达12.16亿美元,同比增长41%;今年前三个季度销售额为11.46亿美元,同比增长37%,保持较快增长。
2024年5月,安进的DLL3/CD3双抗Imdelltra获得FDA批准上市,用于治疗铂类化疗治疗中或治疗后进展的晚期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S-SCLC)患者,成为全球首款用于治疗实体瘤的TCE疗法。在今年前三个季度,Imdelltra为安进贡献了3.93亿美元的营收。有分析师预测,Imdelltra或在2035年达成超过28亿美元的年销售峰值。
从血液瘤到实体瘤,再扩展到自身免疫性疾病,TCE疗法正不断拓展其应用边界,展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根据沙利文预测,全球TCE药物市场规模预计从2022年约10亿美元增至2035年1211亿美元以上,年复合增长率超40%;中国市场虽然起步稍晚,但增速迅猛,2024年规模约70亿元,预计2035年达1596亿元。
鉴于广阔的市场前景,国际药企加速布局,这从2024年下半年国内药企的TCE疗法海外BD高达40亿美元的总金额中便可窥见端倪。

2024年下半年以来TCE疗法BD情况
其中,2024年9月刚成立的Candid Therapeutics在短短的三个月时间内便先后达成三起国产TCE疗法交易:分别是通过收购TRC 2004和Vignette Bio这两家NewCo公司,获得嘉和生物的CD20/CD3双抗GB261和岸迈生物的BCMA/CD3双抗EMB-06这两款产品,以及在2024年12月以3.2亿美元的总金额与和铂医药子公司诺纳生物达成合作协议,开发下一代TCE。
无独有偶,默沙东也在2024年12月与同润生物达成最终协议,将通过子公司支付7亿美元的现金首付款,获得后者新型在研临床阶段CD3/CD19双特异性抗体CN201的全部全球权利。此外,基于CN201的开发和获批相关进展,同润生物也将获得最高6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13亿美元的交易总额,使得CD3/CD19双抗再度回到产业的聚光灯下。
火热的TCE疗法BD态势也延续至今。今年1月,先声药业旗下先声再明与艾伯维就先声再明的多发性骨髓瘤(MM)候选药物SIM0500达成开发许可选择协议。根据协议,先声再明将从艾伯维收取首付款,以及最高10.55亿美金的选择性权益付款和里程碑付款,并将额外获得基于该产品在大中华区以外地区净销售额的分级特许权使用费。
在业内看来,当前的TCE抗体领域正处在一个高速发展和变革的时期。作为下一代免疫治疗的核心方向,TCE抗体代表着一条更具差异性、技术壁垒更高、市场细分更精准的演进道路。它并非PD-1的简单重复,而是中国创新药企在更高维度上参与全球竞争、并开始输出核心价值的标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