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年初到现在,太安堂接连八次出售资产,累计金额达1.197亿元。
密集出售缓解债务压力
近日,已退市的老牌药企太安堂正通过高频出售资产展开自救,覆盖多款核心药品,年初到现在累计出售资产账面金额达1.197亿元,最近十二个月内达1.297亿元。
“太安堂”是明代嘉靖年间进士、御医柯玉井1567年在潮州创建的中医药堂,1989年,其第十三代传人柯树泉接手太安堂,并于1995年成立广东太安堂药业的前身。截至2025年上半年,其拥有软膏剂、丸剂等16个剂型生产线,具有丰富药品品种批准文号资源,其中包括麒麟丸、心灵丸、丹田降脂丸等21个国内独家品种。
最新一笔交易发生在11月14日,太安堂公告称,其控股孙公司广东宏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宏兴制药厂拟将“调经白带丸”的药品上市许可转让给北京莲耳堂药业有限公司。双方已达成友好协商,将签订相关转让协议,该笔交易总价款为550万元。

在此之前的10月24日,宏兴制药厂完成一笔大额药品许可转让,标的为“通窍益心丸”的上市许可,受让方由广东融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指定为海南康瑞和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这笔交易的核心特殊性在于价款直指债务清偿,专项用于代偿广东康爱多数字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拖欠融泰药业的货款及违约金。该笔交易对价总额4220万元,其中3980万元直接用于抵偿债务,剩余款项需由康瑞和生物在药品过户完成后的5个工作日内结清。
太安堂的资产出售潮并非集中于近期,早在今年3月、7月、9月以及去年12月,其便已陆续展开密集处理。

对于密集出售资产的行为,太安堂解释称,近年来,通过出售重资产,转让子公司股权、债务重组、抵押融资等方式筹措资金降低负债或改善资金流动性,但截至目前,仍有大额债务面临到期偿还及营销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为尽快走出困境,提高销售业绩,解决流动资金困难,化解持续经营风险,经管理层全盘考量和综合评估,在不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不利影响的前提下,转让目标药品上市许可。
业绩逐步好转 但核心经营能力尚待修复
太安堂的危机早已出现,2024年7月,太安堂被深交所摘牌,正式退出资本市场。
2024年上半年,太安堂营收1.25亿元,同比下降52.14%,主要原因是债务沉重,流动资金短缺,营销渠道资金投入不足导致销售收入下降。
回溯历史,太安堂的自救之路早在2018年便已开启,多年来持续通过出售药品注册批件、专利及子公司等资产试图扭转局面,但未能阻止业绩持续恶化。2023年,其全年营收仅4.1亿元,同比下降36.43%;归母净利润亏损额高达22.1亿元,是2022年亏损额的2.28倍,亏损幅度急剧扩大。
太安堂主要营收来源于医药,分产品看,集中在中成药制造、中药材初加工以及药品批发零售等板块,但2023年除医疗服务板块,其余营收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尤其是中成药制造和健康产业开发产品,分别同比-47.86%、-77.56%。

截图来源:太安堂2023年年报
进入2025年,太安堂的业绩报表出现短期好转。半年报显示,其上半年实现营收1.41亿元,同比增长12.55%;营业利润4.24亿元,较上年同期扭亏为盈,同比增幅达555.8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54亿元,同样实现扭亏,同比激增672.90%。
不过,这份亮眼业绩并非来自主营业务的实质性改善。太安堂明确表示,盈利增长主要得益于三项非经常性损益:收回控股股东占用本息导致的坏账准备金冲回、债务减免,以及出售药品批文带来的大额收益。这意味着,太安堂的核心经营能力尚未修复,短期扭亏难掩长期发展的深层隐患。
太安堂称,面对市场竞争加剧,其将加大新产品研发的力度,商业积极开拓新的销售渠道,巩固传统核心产品销售的同时,加大创新品种的销售。从战略层面,将聚焦中成药研发和生产的核心业务,进一步剥离医药电商和健康产业开发项目,降低有息负债规模等。
太安堂出售资产的核心目的多为缓解债务压力、改善现金流或优化资产结构,A股多家中药企业也有类似操作,一些是为了摆脱亏损资产拖累,另一些则是为了聚焦主业回笼资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