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暨全产业链打造现场观摩活动”在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召开,会议由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联合丰南区人民政府主办。河北省农业农村厅、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唐山市农业农村局、丰南区人民政府和河北省棉花主产市县农业主管部门的相关负责同志,以及行业专家、涉棉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和植棉大户代表130余人参会。

在丰南区万亩棉花示范基地活动现场,与会人员现场观摩了“冀棉30”“冀棉262”等宜机化新品种的产量表现和机械化采收效果,感受到新品种、新技术、新农机对驱动棉花生产模式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
近年来,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专家长期扎根河北棉花生产一线,在包括丰南区在内的棉花主产区建立专家工作站和试验示范基地,开展技术研发和示范推广工作。依托河北省棉花产业技术体系,组织省内优势科研力量,紧密围绕全程机械化管理这一制约内地棉花生产的瓶颈问题,在品种改良、技术创新与农机适配等关键领域协同发力,全面推动河北棉花生产技术提档升级。“我们聚焦生产痛点,将新品种培育、新技术研发与新农机应用深度融合,通过良种良法农机集成配套,让棉花种植实现‘减工、节本、提质、增效’。”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耿军义研究员说。
在丰南棉花全程机械化万亩示范方,棉花增产幅度达到11.5%~18.2%,亩节本增收超过300元。看着白花花的棉花地,丰南区植棉大户杨建同激动地说:“以前种棉花特别麻烦,又累又不赚钱,现在从播种到收获全靠机器,不仅节省不少人工投入,还能提高产量,比原来多挣不少钱。”

除了生产环节,棉花所专家还牵头组织植棉大户与原棉加工、副产品利用等棉花后续产业经营主体对接,构建“科研+基地+企业+农户”合作模式,通过产业链整合与技术创新,实现棉产品充分利用与价值跃升。
在星河棉花加工厂的标准化生产车间里,经过清理、加工、轧花等系列工序的机采棉色泽均匀、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优质棉标准。企业负责人郑洪涛表示:“我们按照专家的指导,引进了清花和去杂设备,优化清理、加工工艺,建立了机采棉加工的全程标准化管控体系,让优质原棉成为市场‘抢手货’。”凭借稳定的高品质,加工的皮棉每吨售价比市场均价高出200~300元,实现了“优质优价”。

在琛海食用菌公司内,棉籽壳、棉柴等棉花副产品和籽棉加工废弃物被加工成优质的平菇栽培基质,出菇后的废弃菌棒,经无害化处理转化为有机肥,形成“棉-菇-肥”的绿色循环链条。该模式使棉花综合利用率提升至90%,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这一循环模式不仅解决了棉花副产品处理难题,还提升了资源利用率,助力农业绿色发展。”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棉花研究所郭宝生研究员介绍道。

在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专家团队的指导下,丰南区把棉花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一项项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带动了涵盖棉花种植、纤维加工、食用菌养殖、副产品利用等多个产业链环节,提供相关领域就业岗位3000余个,真正实现了产业增值留在产区、发展成果惠及农民。

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棉花创新团队首席专家、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张建宏研究员表示:“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化‘科研+产业’的融合模式,聚焦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培育更多优良品种、研发更多先进技术,推动全产业链升级迭代,为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李梦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