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是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短板,在上海GDP努力越过五万亿元关口的过程中,上海现代农业的贡献度不增反降。在上海加快建设全球科创中心的进程中,上海农业科创领域虽然奋发向前,仍然处于相对弱势。因此,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先后搭建CIMMYT-中国特用玉米研究中心和中国(上海)国际藜麦创新中心,以及即将启动节水抗旱稻国际策源中心项目建设,无疑是丰富国际化大都市和全球科创中心内涵的积极作为。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作物所玉米中心主任王慧研究员(右一)在CIMMYT墨西哥总部留学访问。
由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创制的节水抗旱稻是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同的中国原创新稻类,节水抗旱稻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表现,也实实在在为上海国际化大都市赢得了农业科创形象,成立了6年的CIMMYT-中国特用玉米研究中心表现如何?不久前成立中国(上海)国际藜麦创新中心将为国际藜麦产业带来什么效应?
“我们搭建CIMMYT-中国特用玉米研究中心平台,初心是更快地推进特种玉米从种源到产品的创新。”上海市农科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副所长郑洪建介绍说,“这些年团队培育了鲜食玉米和特用玉米系列新品种,满足上海高品质生活需求的同时,也为国家鲜食玉米产业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平台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记者通过郑洪建了解到,2018年团队搭建了CIMMYT-中国特用玉米研究中心,打破了中国和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等国际科研机构之间的要素流动壁垒,2019年成立“长三角鲜食玉米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强化了上海与其他省市的互动,助力上海形成鲜食玉米科创优势的同时,成果得以迅速向全国辐射。
目前,团队已建成长三角地区规模最大的鲜食玉米种质资源库,从2.3万份种质中筛选优质基因用于育种,近五年16个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申科甜811”连续两年入选农业农村部全国农业主导品种,是国内唯一入选的甜玉米品种。在不断培育出优质新品种的同时,团队加大分子育种技术消化吸收,并于去年成功研制出国内首款鲜食玉米5K液相育种芯片“鲜玉芯1.0”,大幅缩短了鲜食玉米的育种周期。
截至目前,团队研发的“申科”系列鲜食玉米杂交新品种推广应用面积已突破1000万亩,其中“申科甜2号”等品种正借助CIMMYT合作平台和国际网络,加快在“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推广。团队围绕营养健康新需求开展的育种工作也取得相当不错的成绩,已培育出高叶酸、高赖氨酸、高花青素等系列新品种。
相较于鲜食玉米的自有种质资源和品种优势,上海市农科院正式成立中国(上海)国际藜麦创新中心,连藜麦产业界人士也连说想不到这么快。记者了解到,过去十年,生物技术所团队不仅在藜麦菜等新品种研发上屡有建树,还根据上海市场对藜麦产品的需求,联合企业构建起藜麦从种源到深加工系列产品再到市场推广的产业闭环。
中国(上海)藜麦国际创新中心成立仪式上部分产品展示场景。
上海市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刘成洪告诉记者,虽然中国藜麦种植面积和产量位居全球第三,但是,必须要认识到,中国藜麦种质资源开发利用不足、育种进展缓慢、产品及销售网络体系不完善、缺乏政府政策支持及产业扶持等现实问题,上海拥有市场、科技及人才优势,理应站在国际化大都市和国际科创中心的高度思考藜麦产业高质量发展,搭建藜麦国际化创新平台正当其时。
CIMMYT玉米育种首席科学家Felix Manuel San Vicente Garcia博士(右二)在上海市农科院实验室指导工作。
记者了解到,因为CIMMYT-中国特用玉米研究中心在国际合作和科研创新方面表现出色,成功吸引了国外知名玉米专家Felix Manuel San Vicente Garcia博士全职加盟。同样,中国(上海)国际藜麦创新中心从一开始就和国际藜麦中心达成了紧密的合作交流机制,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也能吸引国际级专家来到中国上海。更有理由相信,随着这两个农业产业国际化创新平台知名度影响力的提升,上海将继续出现类似的平台,上海大都市国际化内涵也必将因为这些平台而变得丰富多彩。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胡立刚 陈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