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千尋)香港人平均壽命位居世界前列,同時亦面臨隨之而來的深度老齡化挑戰。「第十五屆香港國際護理論壇暨主動健康與老齡化國際論壇」今日起一連兩日於香港大學鍾江海會議中心舉行,吸引來自耶魯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及華中科技大學等30所知名學府的500名學者專家參與。活動設有專業論壇、圓桌討論及科技產品展示等,全面應對老齡化社會的健康挑戰,推動主動健康理念於全球實踐與發展。主禮嘉賓、特區政府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在論壇開幕儀式致辭時指出,特區政府正積極增加醫療人手,致力為長者提供更高質素的基層醫療服務,以應對人口老化挑戰,並冀為全球老齡化治理貢獻香港經驗。
是次論壇獲醫衞局等機構支持,由港大護理學院、中南大學湘雅護理學院與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聯合主辦,聚焦「主動健康與老齡化」及「護理領導力」兩大核心議題,促進跨學科融合與創新,並圍繞「構建全生命周期人口服務體系」國家戰略,發揮香港於制度創新、科技轉化及區域協同方面的優勢,提供香港經驗。
論壇開幕式由盧寵茂,港大副校長(學術發展)宮鵬,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副院長李學軍,港大醫學院院長劉澤星,和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董事長、文匯報社社長、大公報社社長李大宏等主禮並致辭。
 
  其中盧寵茂引述聯合國2023年世界社會報告預測,全球65歲以上人口將由2021年約7.6億人,增至2050年約16億人。香港作為人均壽命最長的地區之一,醫療系統面臨龐大壓力,特區政府高度重視醫療事業發展,正積極增加醫療人手,包括加強本地人才培訓及引進外地醫療人才,並於2021年修訂《醫生註冊條例》,去年修訂《護士註冊條例》及《牙科醫生註冊條例》,今年7月則完成《專職醫療業條例》修訂,為具專業資格的非本地醫療人員提供在港執業途徑,毋須通過職業考試即可於公營機構服務,有助舒緩人手壓力,提升服務質素。他又指,去年施政報告宣布籌建本港第三所醫學院,目前已進入最後階段,新醫學院有望進一步鞏固香港作為國際醫療創新樞紐的地位。
除補充人手外,盧寵茂提到特區政府亦致力為長者提供多元、便捷及可負擔的基層醫療服務,包括推出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設家庭醫學門診優先群組試行計劃,為75歲或以上長者、領取長者生活津貼及在安老院舍接受護理的長者提供優先門診就診資格;去年提出成立促進銀髮經濟工作組,今年9月再宣布設立社會高齡化對策工作組,反映應對老齡化的決心。他希望年輕的醫療衞生界人士積極投身相關工作,實現長者健康長壽,助力香港成為國際老齡友好型城市。
 
  李大宏表示,積極應對老齡化,不僅是「老有所養」的應有之義,更是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他指出,剛剛閉幕的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研究制定了「十五五」規劃建議,提出健全養老事業和產業協同發展政策機制,發展醫養結合服務,同時積極開發老年人力資源,發展銀髮經濟等,為統籌老齡事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開闢了廣闊前景。未來香港在構築全球老齡化應對新樞紐中至少可以發揮三方面功能作用,包括打造健康科技的創新轉化樞紐,推動科研成果落地應用;打造健康服務的區域聯動樞紐,促進大灣區跨境養老金融與康養資源整合,實現標準互認及人才互通;同時成為健康理念的全球交流樞紐,促進「中國方案」與國際接軌。
 
  李學軍認為,面對人口老齡化加速,延長壽命固然重要,但更關鍵的是提升生命質素,護士和護理科學工作者一直站在老年健康事業的前沿,宣導以尊嚴、獨立和滿足感為核心的護理實踐,今次論壇聚焦積極健康與老齡化及護理領導力兩大議題,有助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促進公共健康與社會福祉。他亦指出,老齡化對醫護人員的診療觀念產生深遠影響,促使業界反思如何提升長者生活質素。他期待通過跨學科、國際化交流合作,激發新的研究思路,推動可行的實踐方案,為護理事業及健康老齡化發展注入動力。
責任編輯: 趙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