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九届中国纺织非遗大会在四川成都举行,聚焦纺织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主题,行业专家、非遗传承人、高校代表与设计师展开探讨,非遗传承已从“抢救性保护”迈向“创新性发展”的新阶段,核心在于“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成为共识。
如今,一场从课堂到产业、从师徒相传到数智赋能的非遗传承变革正在全国多地高校展开,为古老技艺注入青春活力。

T台上,系列全新设计的蜀锦服饰作品,通过现代工艺与创意剪裁,在凸显蜀锦色彩艳丽、层次丰富特点的同时,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来自高校的优秀毕业设计作品,将蜀锦、蜀绣等传统纺织非遗技艺与藏、羌、苗、彝等民族服饰元素相结合,融入现代设计与日用单品,推动非遗走进生活,展现高校将非遗传承与创新设计相结合的教学实践。
大连艺术学院时装与时尚现代产业学院院长 戴文翠:在文创的产品上,同沈阳的市级非遗传承人共同来合作IP形象。它可以设计成盘扣,可以成为非常优雅,能够烘托服饰氛围的饰品。
东华大学非遗教研中心文创设计负责人 施晓黎:这款包采用了非遗彝族刺绣的技艺,与现代皮具设计相融合。既保留了民族文化的内涵,又适配当代的审美与实用性。

2009年,随着包括蜀锦、南京云锦、苏州宋锦在内的“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纺织非遗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备受关注,如今,已从最初的“抢救性保护”转向更深层次的“活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目前,全国已有100多所高校设立非遗保护相关专业。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非遗办公室主任 华珊:搭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的模式,院校和非遗技艺传承人大师共建,请大师到院校来进行专业化人才的培养。让有传统技艺,又对现代的工艺、原料以及创新发展思路融合的复合型人才积累,对非遗传承创新形成良性的人才支撑。
重塑非遗教学模式 让传统“潮”起来
在我国纺织非遗资源丰富,已有237项相关非遗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这些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和独特民族智慧的技艺,却面临严峻的传承挑战,尤其是从业人员的老龄化。据统计,各地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平均年龄在65岁以上。面对传承挑战,职业教育成为破解传承难题的关键路径。
在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蜀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孟德芝每周都会来给学生上课,她的另一个身份是学校“刺绣(蜀绣)设计与工艺”专业的老师。从事蜀绣40多年,在孟德芝看来,蜀绣进入高校教育体系,既有利于这一传统文化的传承,更超越了单一技艺传授的局限。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蜀绣代表性传承人 孟德芝:相比传统的“师带徒”的模式,弥补了过去学生没有美学知识的教育,学校还有专门的老师讲色彩、设计。
据介绍,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推行“学术派+工匠派”的“双师型”导师制。学术教师负责夯实学生的理论与美学基础,而像孟德芝这样的非遗传承人则专注传授精湛技艺。同时,学校还通过校企合作,打造“项目制教学模式”,让学生在项目中提升设计与技艺的综合能力。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服装学院党总支书记 太扎姆:有一个项目叫“捂眼熊猫”,一开始的设计理念到做图纸再到做样,最后我们把蜀绣72种针法运用到不同的部位,色彩过渡,整个项目贯穿学习。有些学生善于设计,有些善于工艺,有些善于色彩,一个项目化的课程设置,当设计完成的时候课程也就完成了。
此外,学校还建立了非遗数字化实验室,AI辅助设计等现代模式的不断探索,助力非遗在数字时代迈向“活化利用”的广阔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