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唐昌镇战旗村的党群服务中心前人头攒动,“沿着总书记足迹看蜀乡新风”集中采访活动在这里正式启动。采访团的脚步循着晨光踏入村庄,白墙黛瓦与青翠绿树相映成趣,空气中隐约飘来豆瓣的醇香与酱油的酱香,一幅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生共荣的乡村新画卷徐徐展开。
作为此次集中采访活动的首站,战旗村有着特殊的意义。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走进率先推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战旗村考察,称赞“战旗飘飘,名副其实”,并嘱托战旗村要在乡村振兴中继续“走在前列,起好示范”。这份关怀如春雨润物,指引着战旗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笃定前行,如今已结出累累硕果。
图为村干部讲解每月问题清单。
如今,走进战旗村党群服务中心,墙上的“每月问题清单”与“回音壁”格外醒目,村民反映的环境整治、便民服务等问题一一列出,对应的解决方案和落实情况清晰可查。旁边的“积分超市”里,纸巾、洗衣液等日用品整齐摆放,标签上的数字不是价格,而是兑换所需的文明行为积分。“维护房前屋后卫生最高可积20分,参与两小时以上志愿服务可积50分,积分能在线上‘文明银行’或线下超市兑换商品。”管理员王友媛介绍,自2020年战旗村获评成都市第一批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站以来,这套“文明实践积分制”让乡风文明从抽象理念变成了人人可参与的实践,昔日“组织活动没人来”变成了如今“大家抢着报名”。
除了积分制,战旗村还打造了集教育、服务、议事于一体的文明实践综合体,组建“大专家+土专家”宣讲队伍,开展培训超1100场,用乡音乡情传递理论政策。“好公婆、好儿媳”等评选活动常态化开展,耕读传家、邻里互助的良好风尚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乡村治理从村干部的“独角戏”变成了全体村民参与的“交响乐”。
图为酱园坊在“打酱油”。
循着酱香,采访团来到战旗村集体自建自营的“乡村十八坊”。这片文旅项目,由闲置厂房盘活改造而成,汇聚了布鞋坊、蜀绣坊、三编坊等十余个手工作坊,当地极有特色的乡村工匠十八般武艺在这里集中传承。其中的酱园坊,延续着崇宁县东门酱园上百年的制酱技艺,1980年战旗村聘请国营酱园老师傅创办先锋酿造厂,将“晴天晒、雨天盖、白天露、夜晚翻”的古法工艺传承至今。
“我们的酱油要经过两年发酵,一年陈酿、一年晾晒,没有任何添加剂。”酱园坊经营者刘畅正忙着给游客舀取刚酿好的酱油。这位曾经的销售员,受村支部书记乡村振兴故事的触动,2018年毅然返乡创业。创业初期遭遇资金和技术难题时,村里不仅牵线让他跟着老师傅系统学艺,还提供了低息贷款和免费场地。如今,刘畅通过“线上直播引流+线下体验售卖”的模式,让酱园坊最高年营业额突破30万元,收入比打工时翻了三倍。“现在不仅买了新车,还能照顾家庭,更能把老手艺传下去。”刘畅的脸上满是自豪。
不远处的酒坊里,酒香醇厚。1982年,村集体创办凤冠酒厂,选派年轻人赴剑南春、泸州老窖培训学艺。虽曾因经营不善沉寂,但老匠人们始终坚守酒文化传承。如今,老一辈匠人成为技术骨干,酒厂原址变身综合商业体,传统酿酒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生。在这里,游客可以体验从原料甄选到酿造出酒的全过程,感受五谷杂粮酿成佳酿的匠心。
截至2024年,战旗村已吸引200余名“新村民”返乡创业,催生出民宿管家、电商主播等新兴职业,村内拥有11家餐饮单位、11家住宿单位和8家生产型企业,总产值约3亿元,解决就业1200余人。从闲置土地盘活到非遗技艺传承,从文明乡风培育到农文旅深度融合,战旗村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让村民在物质富足的同时,收获了精神的丰盈。
夕阳西下,战旗村的路灯次第亮起,十八坊的灯笼映红了村民的笑脸。这里,文明新风在积分兑换中传递,传统技艺在匠心坚守中延续,乡村产业在创新发展中壮大。
作者:姚汶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