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家银行陆续发布账户管控清理公告,本轮“清卡”行动对账户的筛选更精准——部分银行进一步细化“长期不动户”的认定标准与清理范围,清理对象不再局限于传统长期不动账户,还延伸至电子账户、手机银行等线上渠道关联账户。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薛洪言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期银行推进账户管控清理,直接动因源于监管要求与自身经营压力的双重驱动。一方面,长期不动账户易被不法分子用于洗钱、电信诈骗等非法活动,监管层对账户风险防控提出了更高标准;另一方面,中小银行自身资源有限,大量闲置账户占用系统存储与运营成本,清理后可释放资源服务活跃客户,进而提升资金管理效率。
10月份以来,包括新疆和田农商银行、湖北远安农商银行、辽宁葫芦岛银行、广西北部湾银行、贵安新区发展村镇银行等在内的多家地方性银行,陆续发布公告启动账户管控清理工作。值得关注的是,本轮清理中,银行对不动户的认定标准与范围进一步细化,部分银行首次将清理范围扩展至电子账户及手机银行等线上领域,部分银行还将单位账户纳入清理范畴。
具体来看,新疆和田农商银行10月16日发布公告显示,该行自11月1日起,将清理连续4年(含)以上未登录且无任何主动交易记录的个人手机银行网银账户。同日,湖北远安农商银行启动个人银行账户集中清理,覆盖个人长期不动户、重复开户账户、身份信息缺失或过期账户,以及同一证件号对应不同户名的账户。
此外,不少银行还通过优化“长期不动户”认定标准,进一步缩小清理范围。以兴业银行为例,该行近日调整长期不动户认定规则:账户余额门槛由“100元(含)以下”降至“10元(含)以下”,“无签约关系且未发生任何非结息交易”的时长要求由“连续180天(含)以上”提高至“连续365天(含)以上”,双重调整后,纳入治理的长期不动户范围更精准。
在薛洪言看来,银行此次细化认定标准、扩大清理范围,核心是为实现更精准的风险防控。相较于国有大行,中小银行客户基础更分散、风险识别能力较弱,需通过更严格标准筛选高风险账户,同时避免过度清理影响正常用户。同时,将范围扩大至电子账户及手机银行,是因为线上已成为资金流动主要场景,部分长期不动的电子账户可能被用于匿名转账等非法活动,纳入清理可填补监管空白,也符合账户全生命周期管理要求。
银行业对长期不动账户的治理工作已经持续了较长时间。早在2023年10月份,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组织开展银行“沉睡账户”提醒提示专项工作,明确要求各银行机构对“沉睡账户”持有人进行提醒和通知。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银行此次升级“清卡”行动,核心是防范金融风险、保障客户资金安全,同时落实监管要求、提升账户管理效率。一方面,睡眠账户长期无交易,易被不法分子用于电信诈骗、洗钱等非法活动;另一方面,部分客户对名下睡眠账户不知情,可能面临额外费用或安全漏洞,清理工作既能帮助客户厘清账户、合理规划资金,也能助力银行降本增效。
薛洪言认为,银行在推进清理工作时需重点关注三个方面:一是合规性,银行应严格遵循相关法规,确保清理标准公开透明,为绑定关键业务的账户建立豁免机制;二是保障用户权益,履行充分通知义务,明确账户冻结后的资金处理方式,提供便捷的查询与激活流程;三是风险防控精细化,优化账户识别模型,避免误清“偶用账户”,同时强化清理后的信息保密管理,防止数据泄露引发次生风险。
“唯有通过技术升级与流程优化,在防风险与优服务间找到平衡点,才能实现金融系统安全与用户权益的双重保障。”薛洪言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