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黃子龍) 行政長官李家超今日(30日)出席行政會議前見記者時,總結上星期超強颱風「樺加沙」襲港,指今次能有效減低「樺加莎」破壞,關鍵在於五方面,包括特區政府在颱風前提早部署、在颱風信號下降前提前出動、社會建立共識做好防風準備、政府與傳媒不斷發放信息讓市民掌握情況、以及應用科技倍增效能。
李家超指出,「樺加沙」是自1950年有紀錄以來南海區域第二強熱帶氣旋,亦是今年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區域最強熱帶氣旋,中心風力一度高達每小時195公里,比2018年超強颱風「山竹」的每小時175公里更強;今次十號颱風信號持續懸掛接近11小時,為歷來第二長,「樺加沙」最接近香港時距離僅120公里,加上正值潮漲,多區水位上升,其中維港水位曾升至海圖基準面以上3.4米,接近2017年「天鴿」吹襲時的水位。
他總結經驗時指出,特區政府各部門在颱風來臨前後上下一心,全力防範、應對及復原,將破壞降至最低,颱風過後當晚市民活動已逐步恢復,翌日早上社會基本回復正常運作。

他進一步總結,指今次能有效減低「樺加沙」破壞,關鍵在於五方面。第一,政府提早充分部署。要求各部門不可低估颱風破壞力,由政務司司長領導的應對極端天氣督導委員會統籌跨部門提前防範風險,颱風前兩日召開會議督促應急部署、提高措施安全系數;提前一日啟動政府緊急事故監察及支援中心、公布停課安排,並設立24小時緊急事故熱線;在香港仍風平浪靜時,提早開放更多臨時庇護中心,向水浸威脅地區市民提供超過7萬個沙包,動員超過200隊強制處所緊急應變隊在各區戒備,確保預警通報、動員統籌等工作全面到位。
第二,提前出動、全速推進。暴風信號下降前,部門已開展防禦工作;工務部門、消防處等應急部門在暴風信號未取消時,已開展復原工作,優先處理水浸威脅、清理塌樹、處理鬆脫招牌及棚架等痛點問題;香港國際機場在風暴來臨前部署航班安排,風暴過後首日已處理超過1,000班航班,展現國際航空樞紐的高效應變能力。
第三,社會建立共識,做好防風準備。市民積極配合做好防護,包括鎖好門窗、留居安全處所、自備食物及防風膠紙、堆疊沙包、安裝防水板等。
第四,政府與傳媒不斷發放信息,讓市民掌握情況,讓整個社會建立抗風共識,減少了很多破壞。
第五,應用科技,倍增效能。天文台應用先進預報技術,準確預測颱風路徑及強度,為超前部署提供科學基礎。渠務署亦利用人工智能預測水浸,有效調配資源應對,同時利用強力排水機械人「龍吸水」協助。
李家超表示,已要求應對極端天氣督導委員會全面總結今次經驗,將成功做法系統化、制度化,持續提升政府及社會應對能力,同時研究優化經常受風暴威脅地區的基礎工程、設施及裝備,以應對未來極端天氣威脅,更好保障香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