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芷珊)香港特區政府一直致力推動減廢回收,近年在減廢回收方面取得顯著成效,垃圾棄置量持續下降,回收率亦穩步上升。特區政府環境保護署副署長鄭健昨日表示,暫緩實施垃圾收費並沒有令市民減廢回收的意慾下降,反而提高他們的參與意願。他期望在市民及社會各界共同努力,持續推動減廢回收工作下,未來十年把香港每日平均垃圾棄置量從現時約1萬噸再減少約千噸,便有望在無須興建第三座垃圾焚化設施前提下,於2035年實現「零廢堆填」的目標。他透露,特區政府未來將循加強宣傳教育、持續完善回收配套、盡用市場力量及持續與業界探討四大方向,繼續努力推動減廢回收工作。

鄭健引述數據指出,香港每日平均垃圾棄置量從2021年高峰期約11,300噸,持續下降至去年約10,510噸,今年上半年更已進一步降至約10,100噸,顯示特區政府的減廢回收措施已成功扭轉垃圾棄置量過去不斷上升的趨勢。同時,整體回收率亦從2020年的28%持續增至2024年的34%;「綠在區區」去年的回收量亦按年大幅增加60%,今年上半年亦比去年同期上升20%。值得關注的是,約45%參與「綠在區區」的市民,回收並非為了「綠綠賞」積分,而是自發支持環保,反映民間環保意識日益增強。

市民:回收不困難已養成習慣
香港文匯報記者昨日到「綠在大埔墟」了解其運作情況,市民王女士指每星期會到該處一次,主要回收廢紙、膠樽及紙包飲品盒等物品。她認為回收工作並不困難,因已養成習慣,更會特意儲存回收物再集中送往回收點。儘管她累積了不少「綠綠賞」積分,但至今未曾換取任何禮物,因她強調參與回收的初衷是為了保護地球。市民霍先生昨日到「綠在大埔墟」主要是回收舊電池,他平時也會將舊電器帶到上址回收,約每半年一次。由於回收頻率不高,他坦言換積分並非其主要動機,更重要的是透過行動為環保出一分力。
早前多項民意調查結果均顯示,約七八成市民不贊成現階段推出垃圾收費,他們更傾向接受協助性及鼓勵性措施,以提升減廢回收意願。業界及相關持份者方面,特區政府過去數月已約見飲食界、物管界及清潔界代表,對方明確指目前面臨人手短缺及營運挑戰,亦透過書面方式反映不希望過於倉促地推行垃圾收費。
將循四方向推動減廢回收
鄭健指出,特區政府開展減廢回收工作時必須充分考慮民情,因時制宜地制定相關政策與措施。他指未來將循四大方向繼續努力推動減廢回收,且各環節緊密相連,「首先是加強宣傳教育,幫助市民養成環保生活習慣,共同打造綠色生活文化。我們亦會持續完善回收配套,包括『綠在區區』網絡及廚餘回收網絡。」
特區政府亦會盡量利用市場力量,完善並提升環境基礎設施,例如即將落成的環保園現代化紙漿廠,便是市場自行投資的環保基建措施。鄭健期望通過該些項目,幫助香港順利過渡進入綠色經濟轉型。最後,特區政府會持續與業界共同探索適合且務實可行的環保措施。鄭健表示,在目前的經濟環境下,特區政府注重與業界共同發掘商界有意推動的回收項目,「例如業界普遍認為極具意義且有助減廢回收的『生產者責任制』,政府將與業界『拍住去做』,透過攜手合作達至更佳成效。」
「生產者責任制」相關的條例草案已於今年7月獲立法會通過,以訂立適用於不同產品的共同法律框架,以便日後按實際情況逐步將受規管產品納入生產者責任計劃。鄭健表示,未來將率先推出飲品膠樽、紙包飲品盒、電動車電池相關的「生產者責任制」,特區政府已與業界密切磋商細節,將在立法會換屆後諮詢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進一步討論相關細節。
正向教育改變市民習慣 成港推動減廢工作關鍵
環境運動委員會主席郭美珩昨日表示,該會多年來與特區政府環保署緊密合作,積極推動多項減廢回收計劃,例如「減廢回收2.0」、「碳中和宣傳運動」等,均取得良好成效,不僅強化社區回收網絡,還有助提升市民的環保意識,證明透過正向教育與提供便捷的回收設施,是幫助推動減廢工作的關鍵。
相對於強制性的收費措施,她認為具有鼓勵及教育性的配套設施,更有利於長遠改變市民的行為習慣,「正如心理學家所言,運用正向心理學的方式能有效推動大眾行為的轉變。」
環境運動委員會亦希望從小培養學生的環保習慣,故與學校合作開展多項宣傳教育工作,例如「學生環境保護大使計劃」及「環保風紀計劃」等,在學生群體中播下環保的種子,單是去年已有逾3,500名學生參與相關活動。展望未來,郭美珩指該會將持續支持「綠在區區」項目,並透過已開展的「智能廚餘回收桶計劃」進一步加強與地區及學校團體的合作,深化源頭減廢教育、推動走塑文化並擴大社區參與。
「綠在大埔墟」營運團體環保協進會總幹事邱榮光指出,每日均有不少市民到該處回收,除有為兌換積分的參與者外,留意到愈來愈多人不要求任何回贈下,仍主動提交回收物以支持環保。
另外,部分市民亦願意花時間將家中可回收物仔細分類、清潔並處理妥當,「例如已預先把膠樽、鋁罐及紙張分類,甚至將紙張上的膠紙撕除乾淨後才回收」,顯示市民對回收工作的投入程度正日益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