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海外版9月19日報道,「新一份施政報告體現出更全面的『改革加部署』。」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9月17日表示。當天,他在特區立法會發表2025年施政報告,題為「深化改革 心繫民生 發揮優勢 同創未來」,以更廣視野、更大格局為香港未來勾畫出清晰而堅實的發展藍圖。
這是李家超任內第四份施政報告。香港各界紛紛表示支持,認為報告亮點紛呈,為香港長遠繁榮和市民幸福提出了清晰的路徑和行動方案。

以改革驅動未來
為準備今年的施政報告,特區政府舉辦了40多場諮詢會接觸不同界別人士,李家超帶領管治團隊頻繁落區探訪,與市民深入交流,共收到逾10100份意見書。
從建立「部門首長責任制」、完善公務員評核機制以提升政府治理效能,到成立「北都發展委員會」、制定專屬法律以加快發展北部都會區……改革是貫穿施政報告全文的「關鍵詞」,展示出特區政府改革破局的決心和意志。
《2025年世界競爭力年報》中,香港在「政府效率」方面排名世界第二。「我們永遠都可以做得更好。」特區政府公務員事務局局長楊何蓓茵認為,嚴謹而清晰的評核制度為團隊注入新動力,回應市民和新時代的要求。
北部都會區是推動香港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也是香港配合國家產業發展的橋頭堡。香港特區行政會議召集人、立法會議員葉劉淑儀表示,施政報告提出多項「拆牆鬆綁」措施,以釋放巨大經濟價值和發展潛力,這類突破性安排將顯著提升北部都會區競爭力。
產業是經濟發展的基石。施政報告通過靈活批地、資金補助、稅務減免和人才培育等,引進和發展先進製造業、生命健康科技、新能源、AI與數據科學等新興產業,有為政府和高效市場相結合,助推香港經濟轉型升級。賦生資本創始人李家傑說,報告展現出特區政府對綠色產業發展的前瞻性和堅定支持,相信有關舉措可為業界營造更有利的營商環境,帶領香港走向可持續的嶄新未來。
香港科技發展潛力深厚,施政報告從政策創新、產業發展及人才培養三方面推動香港創科發展,香港各高校及相關團體一致表示支持。香港特區立法會議員邱達根說,施政報告在創科方面着墨頗多,推進低空經濟生態圈建設、推動航天科技發展建設、支持太空經濟等行之有效的政策可大大提升香港相關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以民生凝聚共識
17日中午,牛頭角彩興路簡約公屋一個單位內,住戶黃女士端坐在電視機前,全神貫注地聽着施政報告關於「改善民生」的政策內容。
「我們一家四口上個月剛剛搬來,新單位整潔、敞亮,與之前在『劏房』蝸居的狀況天差地別。很感謝特區政府為提升市民幸福感所作的努力。」黃女士感嘆說。
改善民生是特區政府施政的最終目標。今年施政報告以民生為壓軸專章,在土地房屋、交通運輸、醫療護理、社會福利、保障勞工、關愛共融等9個政策領域着力,力求提速提質增進民生福祉,真正踐行「讓市民有更好住房、打工仔有更高收入、長者有更好照顧、青年有更好發展」的初心愿景。
施政報告提出,豐富置業階梯,協助更多公屋租戶變成業主;強化基層醫療服務,推出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平台;加大支援中小企;延長初生子女額外免稅額,以鼓勵生育等。施政報告同時在精準扶貧、照顧長者、支援勞工等範疇也有不少精心設計。
香港特區立法會議員梁美芬評價施政報告「有溫度」,兼顧經濟發展、民生及下一代福祉。近日剛當上媽媽的程女士表示,為應對低生育率,香港近年作出不少積極嘗試,從正面的政策關懷中可以感受到特區政府的誠意。
以優勢聯通世界
清晨,貨櫃碼頭巨輪靠泊,來自東南亞的集裝箱正在此卸貨;中午時分,中環寫字樓裏,金融分析師通過視頻會議與紐約、倫敦的團隊實時對接;傍晚,商務旅客從高鐵西九龍站上車,不到一小時已在大灣區城市繼續洽談合作……香港內聯外通的優勢得天獨厚。
「施政報告緊扣國家發展方向,提出在大灣區優化『跨境徵信互通』等跨境金融平台,將大大拓寬金融業發展空間,促進大灣區規則銜接和機制對接。特區政府成立『內地企業出海專班』,可更好發揮香港作為『超級聯繫人』『超級增值人』的重要角色,助力內地企業在海外市場穩健前行。」東亞銀行聯席行政總裁李民斌認為。
「以改革為動力、以創新為引領」是香港《大公報》社評對新一份施政報告的評價。施政報告發表翌日,多份本地報章以大幅版面詳述施政重點,各方也對個中亮點予以充分肯定。「施政報告在各領域推出的新措施令人眼前一亮,必將引領香港各界積極識變應變求變,續寫『由治及興』新篇章。」香港《文匯報》社評寫道。
「今年施政報告結合政府謀劃和民間智慧,是各界共同為香港創建未來的策略部署。」18日,李家超在特區立法會回答議員質詢時說,深化改革是方法和行動,心繫民生是初心和目標,發揮優勢是策略和手段,同創未來是希望和願景。
「今日的香港站在邁向『由治及興』的關鍵節點。」李家超說,「一國兩制」下,香港同時擁有國家機遇和國際機遇的雙重疊加優勢。只要社會各界團結一致、改革創新、自強不息,香港必定更美好。
責任編輯: 張斐